广告
广告
当代水产独家报道:一、病鱼检测摘要本期的检测显示,生鱼、加州朝苗仍以烂嘴烂尾病为主,成鱼以诺卡氏菌病为主,草鱼烂鳃病严重;寄生虫方面,车轮虫、毛管虫、指环虫等仍在流行,且常与烂鳃病、烂身烂尾病等并发,应加以注意。
二、本期病害分析与防控建议:2.1烂嘴烂尾病:主要症状为烂嘴、烂身、烂尾,致病菌均为柱状黄杆菌。柱状黄杆菌为一种体表侵染致病菌,但严重感染时也可侵入内脏。处理思路为水体消毒,同时内服抑菌药物,具体为:
水体消毒:欣启碘/双链季铵盐碘(1瓶/2亩·米)+硫醚沙星(1瓶/2亩·米),隔天1次,共2次
拌料内服:氟苯尼考粉/诺可欣(1包/1包料)+菌婷(1包/2包料)+鱼宁(1包/1包料),连续3-5天
(备注:不同厂家药品效果差异很大,请您认准活宝源鱼顺品牌。)
2.2烂鳃病:草鱼、加州鲈烂鳃的致病菌均为柱状黄杆菌。处理思路同烂嘴烂鳃病。需要指出,烂鳃病鱼常见指环虫等寄生虫感染,在用药前应全面检测,准确诊断,大量感染寄生虫时应先杀虫,再使用温和消毒剂新启碘消毒处理。
2.3车轮虫:大量感染车轮虫的苗种,活力明显变差,反应迟钝,漫游于水体上层,影响呼吸和摄食,严重感染时甚至直接导致苗种死亡。需要指出,加州鲈等烂嘴烂尾病的病鱼体质差,车轮虫容易寄生而加剧病鱼死亡。如需杀虫,可使用车轮虫特效药物进行处理,具体用法用量遵循厂家指导。
2.4指环虫:烂鳃病病鱼中极为常见。杀虫可使用甲苯咪唑类专用杀虫药进行处理,具体用法用量遵循厂家指导。
三、本期关键词:生鱼/加州鲈烂嘴烂尾病烂嘴烂尾病是危害生鱼、加州鲈苗种的最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的主要症状为烂嘴或烂尾,或同时出现烂嘴烂尾,甚至有部分病鱼会出现烂身症状。主要感染3-8cm苗种,但也有见全长仅1.2cm生鱼苗感染烂尾病及全长达12cm加州朝鱼出现烂嘴病。该病在暴雨后尤其是连续阴雨后高发,在分筛或过塘后也很容易爆发而引起大规模死鱼。
■图NO.-01:全长仅1.2cm左右生鱼苗出现烂尾病
烂嘴烂尾病的典型症状为嘴巴或尾部变白、腐烂。烂嘴常见于6-8cm朝鱼,甚至也偶见于12cm朝鱼,病鱼嘴巴变白或腐烂,体色偏黑,漂浮于水面,反应迟钝,偶见烂鳃,解剖可见肝、肾萎缩,脾发黑,胃肠空;烂尾常见于2.5-6cm朝鱼,甚至也偶见于仅1.2cm朝鱼,病鱼整个尾部变白、溃疡,尾鳍部分缺损,常漂浮于水体上层,由于尾部失去运动能力而静止或做缓慢游动。由于该病病灶处损伤十分严重,鱼苗一旦染病,死亡率极高。据初步统计,该病的损耗率一般在0.01%-80%之间,一般水质越差,鱼苗越小,感染寄生虫越多,死亡率则越大,但也有分筛处理不当而导致损耗过半的惨痛案例。
■图NO.-02:全长7cm生鱼苗出现烂嘴病(白嘴病)
■图NO.-02:全长达12cm的加州苗出现烂嘴病
我们调研发现,加州鲈、生鱼、胡子鲶等品种均会感染烂嘴烂尾病经大量的调研及与养殖户的交流,我们发现:分筛或过塘后的2-3天,出现烂尾病的概率很高,且感染率大,发病急,若不及时处理,很易造成大量损耗;暴雨及连续阴雨后,池塘水质偏瘦,pH偏低,容易出现烂嘴、烂尾等症状,感染率虽然相对较小,但且常与毛管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并发;此外,放养密度大的苗塘,无论是烂嘴烂尾病的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明显更高,尤其鱼苗规格不整齐时。
我们认为,暴雨尤其是连续阴雨、分筛或过塘、加水、密度过大或规格不齐,都会引起鱼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粘液和鳞片破损,给致病菌的入侵解除了屏障;因此,鱼体体表脱黏或损伤,是感染烂嘴烂尾病的基础。
从今年3月至今,我们共采集了29个烂嘴烂尾病样本,剪取病鱼病灶压片用高清显微镜观察,24个样本观察到柱状黄杆菌典型菌落,1个样本观察到水霉,1个样本同时观察到水霉和柱状黄杆菌,4个样本未观察到水霉或柱状黄杆菌。
采样信息显示,这5例未观察到柱状黄杆菌的样本,在采样前养殖户均已泼洒或投喂抗菌药。因此,我们认为,柱状黄杆菌感染与烂嘴烂尾病高度相关。其次,统计显示,29个样本中,19个样本感染有寄生虫,其中以车轮虫(81.25%)为主,毛管虫(31.58%)、指环虫(26.32%)、杯体虫(21.05%)次之,另有个别钩介幼虫(5.26%)等,且常见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寄生虫。当车轮虫、指环虫、毛管虫大量感染时,病鱼的死亡率剧增。据此,我们认为,柱状黄杆菌感染与烂嘴烂尾病高度相关,而寄生虫的感染会加剧病鱼的死亡。
■图NO.-03:烂嘴烂尾病鱼检测结果
典型的烂嘴病鱼,可见嘴部明显变白,皮肤糜烂,有絮状物黏附其上,即“白头白嘴”症状,除此之外病鱼体表并无其它明显异常;刮取病灶处的鳞片、粘液等镜检,可见大量细长的、聚集成仙人球状或仙人柱状的典型菌落;剪开鳃盖,可见鳃丝正常或明显腐烂,镜检腐烂鳃丝可见大量细长细菌,有时可见大量毛管虫、指环虫等寄生虫;解剖,可见肝、肾萎缩,胃、肠空;分别取肝、脾、肾接种于BHI培养基和柱状黄杆菌专用培养基,均未能分离到高疑致病菌。
典型的烂尾病鱼,可见尾部显著变白、糜烂,并有絮状物黏附其上,尾鳍部分或全部缺损,而身体前段并无其它明显异常;撕取病灶处的鳞片、皮肤等镜检,同样可见大量细长的、聚集成仙人球状或仙人柱状的典型菌落;剪开鳃盖,可见鳃丝正常或偶见糜烂,镜检有时可见较多毛管虫、指环虫等寄生虫;解剖,可见肝脏白斑,脾、肾萎缩,胃、肠空;分别取肝、脾、肾等内脏接种于BHI培养基和柱状黄杆菌专用培养基,均未能分离到高疑致病菌。取烂嘴、烂鳃或烂尾病鱼病灶,接种于柱状黄杆菌专用培养基,可分离到淡黄色、假根状的典型菌落;而取病鱼的内脏接种于柱状黄杆菌专用培养基,偶有分离到淡黄色、假根状的典型菌落,但比例不高,且分离到的菌落数较少。据此,我们认为,柱状黄杆菌主要侵染病鱼的体表,尽管其也能侵入肝、脾等内脏,但感染比例不高,感染量也较少。
■图NO.-04:烂嘴病鱼同时见烂鳃,肝萎缩等症状
■图NO.-05:烂嘴烂尾病鱼病灶可见“仙人球”或“仙人柱”状典型柱状黄杆菌菌落
■图NO.-06:烂嘴烂尾病鱼分离到浅黄色、假根状菌落
■图NO.-07: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细长
据相关文献,柱状黄杆菌是一种严格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在世界范围内的水体环境和土壤中均有分布,几乎所有的淡水鱼类均对该菌敏感。该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它的毒力受水体盐度、温度、pH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不同菌株之间的毒力也存在明显差异。该菌既可以是原发性病原,也可以是继发感染的病原。我们将分离到的柱状黄杆菌进行一系列药敏试验,发现其对除硫酸新霉素外的多种抗生素敏感,且其对一些渔用抗生素高度敏感。
综上,烂嘴烂尾病是体表脱黏或损伤引起的柱状黄杆菌体表性感染,是可防可治的。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体表脱黏或损伤,具体为:暴雨等强应激事件前使用高温泼洒Vc、应激宝等提高鱼苗的抗应激能力;定期使用益菌宝泼洒调水,维持水体稳定性;及时撤拦网放大水面,避免密度过大;科学投喂,少量多餐,避免残食,减小规格差异;合理分筛,谨慎操作,避免体表损伤;定期投喂五黄解毒灵、饲料伴侣等护肝药物,增强体质,提高鱼体抗菌力;等等。治疗方面,首先应加强巡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在治疗方案上,在水体消毒的同时应内服抑菌药,增强鱼体抗病力,具体为:
水体消毒:欣启碘/双链季铵盐碘(1瓶/2亩·米)+硫醚沙星(1瓶/2亩·米),隔天1次,共2次
内服抑菌:诺可欣/氟苯尼考粉(1包/1包料)+菌婷(1包/2包料)+鱼宁(1包/1包料),连续3-5天
(备注:不同厂家药品效果差异很大,请您认准活宝源鱼顺品牌。)
本方案,在生鱼、加州鲈等苗种的烂嘴烂尾病治疗中均得到高效应用,一般三天内即可有效控制病情;一些养殖户在暴雨或分筛后落实本水体消毒及内服抑菌方案,也有效避免了发病。当然,在使用本方案前,应先进行寄生虫检测,如有大量寄生虫感染,应先杀虫处理。需要指出,我们研究发现,尽管不同养殖品种的烂嘴烂尾病的病原菌都是相同的-----柱状黄杆菌,但不同区域分离到的柱状黄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发生该病害之后,请第一时间联系我方技术员,以选用最有效的药物配伍方案,精准用药,避免产生重大损失。(完)
疾病确诊请咨询活宝源疾病实验室:
转载声明
本文来源:活宝源鱼病实验室,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