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
炎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由于引发肝炎的病因不同,虽然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是在病原学、血清学、损伤机制、临床经过及预后、肝外损害、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往往有明显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分类
根据病因
可以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如阿米巴)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自身免疫性、非酒精性脂肪性等。
根据病程长短
可以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
根据有无出现黄疸
急性肝炎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根据病情轻重程度
慢性肝炎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
临床表现
症状
不同病因的肝炎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腹胀、厌油腻食物、
恶心、呕吐、易疲倦。
体征
部分患者巩膜或皮肤黄染,发热,肝区隐痛、肝大、触痛,部分患者出现蜘蛛痣和肝掌,重型肝炎可见腹水、少尿、出血倾向和意识障碍、昏迷等。
肝炎的中医辩证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感染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范围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主要症状特点有乏力、发热。黄疽、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胁痛、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和压痛等;重症肝炎则有明显出血倾向、肝萎缩、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本病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根据临床还可分为急性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迁延性、活动性)、重症肝炎(暴发型、亚急型)和瘀胆型肝炎四种。病毒性肝炎属中医的“胁痛”、“黄疽”、“虚损”、“急黄”、“瘟黄”、“肝积”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肝,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有关。外因为感受疫毒湿热之邪,内因为正气虚弱。急性肝炎以实证为主,主要是感受湿热邪毒,郁结脾胃,熏蒸肝胆,阻滞气机所致。慢性肝炎多虚实夹杂,主要是外邪留恋,肝脾不和,肝肾亏虚,脉络瘀阻所致。瘀胆型也是虚实夹杂,主要是湿热留恋,熏蒸肝胆,脾虚血瘀所致。重症肝炎病候危重,主要是疫毒炽盛,化火化燥,内陷营血,邪热内闭,元气欲脱所致。
诊断要点
1
急性肝炎可有乏力、发热、黄疽、纳呆、恶心、呕吐、胁痛、腹胀、肝区疼痛、肝肿大等。
慢性肝炎为急性肝炎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可有急性期的症状和体征,也可有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还可有肝外多器官损害,最多见为关节炎和慢性肾炎。
重症肝炎起病急骤,黄疽迅速加深、明显出血倾向、肝萎缩、肝臭、嗜睡、抽搐、烦躁、谵妄、昏迷、尿少或尿闭等。瘀胆型肝炎黄疸较重,并可有乏力、皮肤瘙痒、肝肿大、大便呈灰白色、消化系统症状较轻。
2
肝功能急性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持续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反复或持续异常、魔香草酚浊度、硫酸锌浊度等阳性。重症肝炎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胆固醇降低、氮质血症等。瘀胆型肝炎直接胆红素偏高可持续数月或1年、血清碱性磷酸酶和γ一谷氨酰转移酶增高、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
3
血清免疫学检查肝炎特异性抗原抗体可诊断和区别各型肝炎。
4
肝穿刺病理检查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情况、纤维化程度均可得到正确数据。
名医推荐
名中医师:杜洪乔
主任中医师
医院中医科主任、中西医结合病房主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中医膏方养生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浙江省中医肝病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内经学分会第一届委员、绍兴文理学院客座教授、绍兴市名中医、绍兴市重点学科“中医肝胆”学科带头人。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擅治:肝胆胃病、肿瘤、风湿等内妇科疑难杂症。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肺癌等病,各种慢性胃病、支气管炎、哮喘、结石、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及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理。
门诊时间:周日下午
上医堂国药馆医生坐诊一览表
医生姓名
职称
坐诊时间
赵胜权
副主任中医师
周六上午
严仲庆
主任中医师
周五下午
杜洪乔
主任中医师
周日下午
骆洪道
主任中医师
周四下午
谢嘉乐
副主任中医师
周一下午
王连方
副主任中医师
周一下午
余水园
主任中医师
周五下午
陆勇刚
副主任中医师
周一晚上
董锡堂
中医师
周四全天
阮学群
主治中医师
周四上午
周日下午
沈海潮
主治中医师
周一上午
何国军
中医师
周二晚上
周五晚上
付康
主治中医师
周二晚上
周六下午及晚上
游振阳
主治中医师
周日晚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