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南美白对虾的白便相关报道最早出现在年的华南地区对虾土塘养殖过程中,通过常规的水质调节、内服清热解毒和保肝类中药或直接使用抗生素就能治愈;年对虾出现白便,通过常规保肝类药物治疗就可以治愈;年之后从华南到华北蔓延泛滥,对整个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白便到底是什么?关于白便,有人说是弧菌引起的肠炎,也有人说是寄生虫引起的,也有人说是饲料变质或藻毒素引起的病变,还有人认为白便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脏腺管上皮、肠道柱状上皮细胞病变脱落以及增生的纤维细胞脱落所形成的白色油状粘性物质,主要有肝胰脏和肠道病变后脱落的微绒毛等病变组织、粘液和毒液以及肠道黏膜上皮、增生细胞和一些正常的粪便成分,不是食物消化后形成的正常粪便,是对虾肝胰脏、肠道长期发生慢性病变的结果。有人认为白便是偷死的初始阶段,有效地防治白便就能防止后期由白便导致的偷死现象。也有人认为白便是由特定“毒”引起肝中毒,之后引起肝病变导致肝功能障碍,使其分泌的消化液中的酶特别是蛋白酶异常,造成蛋白质分解代谢的障碍,无法正常分解为最终产物氨基酸,这部分成分在肠道内变质后形成粘性胶状聚合物,排出体外就是白便,所以对虾的白便病应该叫做慢性肝胰脏代谢综合症。
白便的早期症状不明显,这时肉眼观察对虾基本正常,少数虾肠道偏细、偏黑或偏绿,没有明显空肠现象;吃料减少或者减慢;水面基本没有白便漂浮,刮塘底观察虾粪便灰白色且细长,这时的粪便还没有漂浮在水面,再严重一些就能看到几小段白便漂浮在下风区水面上,数量极少。
随着病情加重,出现吃料慢甚至不吃料或虾身瘦弱(壳肉分离),且伴随游塘及偷死(虾肠道发红或肠道有白色脓状物)。典型的肠道病理变化为粘膜下层细胞增生,上皮细胞脱落、增生并纤维化的细胞层整体脱落且多次脱落形成白便。
比较详细的发病过程为(可以作为参考):
1、白便前期:对虾吃到含一种或几种特定致病(白便)因素的有毒物质,毒性成分经肠道吸收后随血入肝脏,逐步使肝脏负担加重,特别是解毒排毒负担加重,随着毒性成分不断积累不断增加,肝脏就会肿大,模糊或发红。起初对虾的吃料情况、肠道及粪便还不会发现异常。如果肝脏的负担继续增大,超过解毒极限后,就会引起其结构的改变——病变!对虾肝脏就会出现水肿、增生或萎缩等。这时肝脏的消化功能也就不正常了,会有一小部分蛋白质分解障碍而形成粘性聚合物,因其占正常粪便的比例还小,粪便沉底不漂浮,故本期也叫白便沉底期或肝中毒期。这时虾吃料会有所减小或减慢,但不明显,一般还没有空肠现象,不抛网仔细观察肝脏就很难发现问题。这个时期多发生在放苗后18-25天。
2、白便中期:对虾肝脏受损进一步扩大,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失调,粘性聚合物增多,肠道粘膜开始受损,蛋白质代谢严重失调,合成的蛋白量与消耗的蛋白量持平,生长近于停止。这种虾食欲差,吃料会更慢,虾塘中空肠虾开始出现,肝萎缩量可能达到5%,白便成分占正常虾便比例增大,这种虾便会悬浮在水中间,所以本期也叫白便悬浮期。这个时期多发生在放苗后25-32天。建议:养虾真要细心,一定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