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是谁
作为一家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做了10年的公司,健安华医院数据仓库的构建,对他们的三十四个系统进行连接整合,也做过一些移动互联网方面以及国家卫计委在农村做的协同医疗、远程医疗等等……
到目前为止糖尿病还无法根治,但我们越来越先进的监测设备,服务条件,完全可以把它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2.我们做了什么上图是不同糖尿病管理方法下的血糖变化趋势图,图片里有三段颜色,上部血糖超标,中部血糖处于安全范围,下部血糖偏低。在不同的时间测得血糖的意义不同,分析结果也不同。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患者只要餐前、睡前、睡醒之后各测一次,看血糖数值它是很好的。但按照国际上的标准,中国的达标率只有4.2%,就是说有90%多的人接下来会有很多的问题。因为患者的血糖在这之间升了很高,实际上并不好,医生只是抓住了患者血糖的某个点。根据这种情况,如果能够提供一个方法,告诉患者该怎么吃饭,怎么运动,如果吃个馒头血糖涨了3.2,吃苹果只涨了1.2,那么苹果是可以吃的。通过这样一种量化的、个性化的指标,来告诉患者如何控制,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些数据通过血糖监测设备存储,设备佩戴一周,每3分钟测一次血糖,一天条,7天条数据。我们帮患者分析完之后,能够得到整整一周一个生活周期,整个的情况进行评估,在医疗方式之外告诉患者怎么饮食、运动去配合治疗。
3.取得的进步连续血糖监测的效果非常惊人,但仅仅靠我们并不够,还需要跟医生尽快的达成合作。在管理的过程中有很多包含着巨大价值的信息,机器学习能够帮我们找到。跟微软合作以后,我们专门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无论是给这个行业带来的价值,还是给我们带来的价值,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就是要防止血糖高,需要降血糖,其实不然,血糖是个好东西。什么人没有血糖问题?死人。因为我们每天要吃东西转化能量,血糖被带到身体所需要的地方,进而转化为能量。这才是生命的糖代谢过程。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体不能够吸收血糖,它没有办法被转化为细胞里面所要的能量,因此被留在血管中。所以血管上面的指标就是血糖变高。
在胰岛素被发现之前,糖尿病的治疗是用“饥饿疗法”。顾名思义,就是什么都不吃,来进行治疗。但是患者活多久呢?活三个月。而我们要做的,是让患者在血糖不高的情况下,能更好地摄入食物并且营养平衡。因为34%的糖尿病病人在后面会出现“少肌症”,这说明患者的肌肉含量占比逐渐缩小,肌肉在萎缩。试想一下,当患者的肝、肺、肾、心脏及其他脏器都在萎缩的时候,哪里有能量对抗病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血糖控制好了,患者身体垮了。
我们要从这里面来讲的是,怎么样能够把血糖的问题解决。让患者能吃的对,跟药物相配,同时还能得到相应的能量,这才是根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的很多的分析,只要他经过大概三十分钟的血糖的趋势,我们就能大致知道他的循环。
4.糖代谢动力学这里面的趋势,实际上是患者的一个生命周期,叫做——糖代谢动力学。每个人的曲线都不一样,因为食物对个体的影响不同。根据这个趋势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也是精准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它将带来很大的数据,数据监控需要依靠将来的信息化,而且必须有个大的云计算中心来提供服务。在云计算大会上看医疗的话,其实是技术的融合,一个专业的技术的融合。
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的问题,它的根本是代谢失调,血糖忽高忽低。我们的一个佩戴患者,有第二相位的胰岛素分泌:每次吃完饭血糖恢复正常后还会再往下降。通过一周七天的观察发现,这位患者有四天都出现了夜间低血糖的症状。夜间低血糖发生的时候,实际上大脑的供血不足,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中风。已经有数据证明,它跟老年痴呆症有关系。这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通过连续监测,预测患者血糖的趋势,给出量化的建议,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医生可以对患者的血糖数据进行很好的解读。中国有1.4亿糖尿病患者,占总人口的11%。中国的内分泌科医生,总共有大概两万人。平均下来一个医生要负责七千多个患者。现在成年人当中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占51%,我个人就是做了糖尿病管理之后发现我已经走在这个路上了。通过这样的管理以后,才能避免走上糖尿病的道路。五年、七年以后我有70%的可能性成为糖尿病病人。过了那道坎之后我只能终身服药。我们能不能把时间往前移,通过数据抓住病情的核心,给患者提供分析,给每一个医生提供价值,医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报告来总结性的分析对症下药。
5.核心设备和研究连续血糖监测设备有两根针,是微创的,扎入组织液,它属于一次性耗材,而且成本昂贵,所以连续佩戴一周中间不建议随便取下来。监测是每三分钟工作一次,测一个血糖,一周之后,取下来拉取数据,分析波峰出现的原因,吃了什么东西出现这种情况?让患者去运动,分析运动和不运动的差别有多少。根据这些东西来指导说,A患者应该这样,B患者应该那样。
血糖曲线显示佩戴患者的血糖波动,下面是相对应的饮食记录。一个时间点对应一个节点。当血糖升幅较大的时候,可以反过来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进而来纠正。以我为例,我吃饺子和面条,血糖都维持得很好,但是吃g煎饼血糖就会超标。调试之后我发现,我只能吃g的煎饼,g的煎饼就像手机这么大,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吃,血糖才控制良好。这种个性化的东西告诉我什么东西能吃以后,反而改变了之前医疗的一些做法。因为很多的医生会跟患者讲,不能吃面,不能吃甜食。我们有一个患者,18年没有吃过一口甜食。另外一个患者,41岁,得了肾病,什么都不能吃,一吃血糖就超标。他跟他妈说“妈,你让我吃了,吃了就走了吧”。我们能不能改变这一点?能不能给他们一点生活的幸福感?当你告诉他们什么能吃的时候,他们真的觉得还有生命的希望。
6.技术的支持佩戴的血糖监测设备将血糖数据传到手机端,手机端传到云端存储,云端存储完了以后,重点就在于拿到数据分析。患者花钱测血糖,是为了其健康考虑,为了知道什么不可以吃,什么可以吃,可以吃多少。只有提供一定的服务给到患者,患者才会觉得物有所值。这个事情才能滚动起来,才有人来买单。所以我们觉得移动互联网通通靠着补贴的方式是没有意义的。在这后面,我们将这些数据用一个可视化的方式,患者能够明白的方式告诉他们,他们自然会遵守。
从海量的数据中,通过计算机的方式来提取曲线的特征,波峰多高,多久到达恢复期。在这个过程中,和患者关联的是饮食营养的成分。通过这个关联可以知道什么样的饮食对患者比较合适。在实时监测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血糖不断变化,测量结果越来越准,甚至可以预测他将来餐后2小时、4小时的血糖变化。进而告诉患者,是否应该运动一下,是否需要减少饮食摄入,是否不要再喝酒了。
微软的界面是一个思维方式的界面,这个界面有很多的数据,通过各种各样的节点,用现成的算法,来进行分析,分析组合以后找到中间的相关性来做。将来做这个研究的人我希望能是医生,我们现在跟卫计委的一个单位合作,希望把这个数据贡献出来,有医生资质的人都可以进来分析研究,甚至将来反馈给患者,这样就形成一个闭环的价值利用。这个界面的可视化的方式很快地可以连接到手机端、服务器端、与医院和其他接口结合,这其中也有许多技术的接口,将来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数据交换的方向。
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怀疑,就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人的小公司怎么做得了这些?当微软的团队找到我的时候,我看了他们的工具之后,开始有了小信心,通过他们的技术也许可以加快我们所做的糖尿病的管理。因为他们的技术很容易上手,而且里面有很多实用的算法。微软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我现在在云服务器上访问,他们把数据传上去、分析完之后传下来。其实我们现在的成果还是很低的。所以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谢谢大家!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