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不能逆转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也是过时的
肝硬化病人可能因为并发消化道出血、腹水、昏迷及癌变等危及生命,一旦确诊为肝硬化预示着慢性肝病进入中晚期阶段,慢性肝炎病人得知自己的病情已经进入肝硬化阶段,大都格外担忧,甚至恐惧和悲观失望。过去一直认为肝硬化是不可逆的,得了肝硬化,就再也不会好了,长期以来,医学界甚至也有类似观点,认为肝硬化的病理学基础是肝小叶结构被纤维分隔,形成假小叶或转变为结节,一旦假小叶形成,标志着病变已进入肝硬化阶段,肝硬化不能逆转的定论长期以来困扰着医学界,也令病人惊恐不安。
其实,肝硬化不能逆转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也是过时的。现在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的,肝硬化是有可能通过药物和其他方式达到逆转的目的。在大量的临床肝硬化病例长期随访观察过程中,发现一些病人曾经进入中晚期阶段,但是经过适当的治疗、调养,病情趋于稳定、好转,个别的病人甚至经过几年调治后,肝硬化奇迹般消失。针对这些临床事实,医学界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科研工作。
首先是动物实验,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使动物患上肝炎、肝硬化,再用适当的中西药制剂给予干预和治疗,结果发现肝内纤维瘢痕逐渐降解,纤维由粗变细,由厚变薄,由长变短,后来这些碎小纤维又被肝内防御细胞吞噬、清除,与此同时,肝脏凭借强大的再生能力,重建正常的肝小叶结构,恢复正常的肝功能,实验动物获得了痊愈。这些实验证实,肝硬化的症结所在假小叶并非一成不变的,其中甚至可以转变为正常的肝小叶。
近年来不少的中草药单味或者多味被证实具有抗肝纤维化的功能,用这些药物治疗早期肝硬化,甚至于部分中晚期病人,不能获得理想效果的定论终于被打破。广慈中医发现,在门诊医疗实践中,仅就在肝硬化的抗纤维化方面而言,中草药的独特疗效与功能西药根本无法比拟。
搞清楚肝硬化发展到中晚期时候的指标变化
肝炎病人如果脾脏肿大,则提示病程已超过一半,作为患者应从肝功生化单上首先明白几个重要的指标变化。其一,黄疸指数明显升高,这种情况表明,肝细胞对胆汁的合成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另外肝内、肝外的毛细肝管、胆管的炎性坏死阻塞致黄疸加深也比较常见,如果黄疸指数已升到单位以上,就应抓紧利胆、退黄。其二,球蛋白的升高与白蛋白的比值相等或者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此时已有肝纤维化形成甚至肝硬化。在观察肝功能化验单时不能只注意转氨酶的变化。其实酶只能反映肝细胞炎症的表现,而白蛋白与球蛋白的升降变化则是实质性表现的重要指标,如果肝硬化时因肝细胞坏死,白蛋白会大大降低,而肝硬化球蛋白会明显升高。另外,血小板如果低于5万以下,这就足以证明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已有明显不足。其次就是胸、腹水的出现与加重,一旦出现,就说明肝脏对白蛋白的合成与体内的能量消耗已不成正比,再者肝硬化病人如果四肢肌肉萎缩,腹部膨隆则提示肝硬化晚期无疑。在以上项目观察的基础上,果断地选择时机切脾以降低门静脉高压,防止大出血危及生命已不容延误。
中西医结合逆转肝硬化的一个案例
陕西长安县一名叫王欢的女病人,年仅36岁,患肝硬化十年余,年就诊时肝脏剑突下5厘米,肋缘下4厘米,质中度硬,表面不光滑,脾脏肿大已与脐平,而且伴有大量的胸水与腹水,白蛋白仅有2克,球蛋白已达到5克,血小板只有2万3千,体格消瘦,面色灰暗,行走困难,胸闷气短,腹胀极为明显。从以上体征及检验结果完全可以证实该病人的诊断没有啥问题,确属晚期肝硬化,而且病情非常严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出于高度的责任感,广慈中医给病人采取了一个分阶段的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主要以保护肝细胞为主,同时抗感染,防止大出血,提高白蛋白含量,医院采用经济有效的抗生素大剂量输入抗感染,同时每周输入人血白蛋白10克两次,并适时的选用利尿剂。
第二阶段,医院外科切除脾脏。外科术前术后用了24天,术后病人血小板升高到15万-20万之间。
第三阶段主要目的是重点修复肝细胞,诱导肝细胞再生,恢复肝功能,侧重活血化瘀,改善肝脏微循环,阻止肝纤维化发展。根据广慈中医的临床体会,此时中药的治疗有它独特之处,在调理饮食的前提下,对病人采取了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综合治疗,经调治,血小板上升到15万-20万之间,白蛋白从2克提升到3克,球蛋白从5克下降到4克,胸闷气短,腹胀消失,胸腹水消失,没有再出现,体格也逐渐强壮了起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