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情况之一,是儿科医师每天会遇到的问题。大部分健康新生儿出生后可见暂时性高胆红素血症称为“生理性黄疸”,但也只有在新生儿期因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增高特别是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直接威胁新生儿生命,或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需要对新生儿黄疸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一.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足月儿及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足月儿在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周左右消退。血清胆红素峰值足月儿不超过12.9mg,早产儿不超过15mg。新生儿在黄疸出现期间,一般情况良好。
二.病理性黄疸:1.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出现。2.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值,足月儿大于12.9mg,早产儿大于15mg。3.血清胆红素值上升速度快,每日超过5mg。4.直接胆红素大于2mg。5.黄疸持续时间延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3周。6.黄疸退而复现,即黄疸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
常见的病理性黄疸有以下几种: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或B型最多见,且造成黄疸较重,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发病率为11.9%左右。另外母婴RH血型不合可引起RH溶血病,一般黄疸出现时间早,程度重可出现贫血或伴有心力衰竭。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肝细胞功能受损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常见。细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
3.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步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生长发育正常,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mg以上,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5.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黄疸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又称为核黄疸,是指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造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应该引起重视,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医院就诊。黄疸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虫、风疹病毒感染,尤其是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