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腐败病又称赤皮病、赤皮瘟。 [病原体]为荧光极毛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
[症状]为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明显,背鳍或全部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
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组织也被破坏,呈破烂的纸扇状(又称蛀鳍);
有时病鱼的上下颚和鳃盖部分充血,现块状红斑,有时也充血发炎。在鳞片脱落处和鳍条腐烂处往往长有水霉。
此病流行区域比较广,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出血症并发。
当鱼体受伤时,致病菌乘机侵入鱼体,容易发生此病。当冬季水温极低时,鱼体皮肤也会因冻伤而发生此病。
出血病 [病原体]为疱疹病毒。
[症状]病鱼的体表发黑无光泽,口腔、肌肉、各种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鳃盖、头部、腹壁也有充血现象;
鳃丝呈鲜红的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的病鱼,因其他器官组织大量充血,使鳃失血而呈苍白,表现出“白鳃”。
此外,眼球突出,肠道和各内脏器官表现充血。病鱼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常离群独游或回旋慢游,体质消瘦,肌肉萎缩,以致死亡。
发病季节多在6~9月,水温在25~30℃最为流行,死亡率颇高。 该病病程较长,在不同发病阶段,所变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差别。
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体表颜色不均,体表溃烂,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亡。
病鱼体表病灶呈斑块状充血,病灶逐渐烂成血红色凹陷,严重时可烂到肌肉或骨骼,甚至遍及全身。
若继发感染细菌、真菌,在溃疡灶表面可见“白毛”或“黄毛”症状。
在病发初期,鱼的摄食情况不受影响,在后期则会出现浅部溃疡。并常伴有棕色的坏死。
在感染各时期的主要症状如下:
早期:病鱼鱼体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有时出现不停地游动。
病鱼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病灶处鳞片脱落,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
中期:病灶部位皮肤逐渐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
后期:病灶面积进一步扩大,溃烂的深度也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剖检肝脏肿大,肾脏肿大有出血点。
对于特别敏感的,可带着溃疡存活很长时间,损伤会逐步扩展加深,以至到达身体较深的部位。
甚至造成头盖骨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坏死,使活鱼的脑部暴露出来。
多数病鱼死后沉底,待腐烂胀气后才浮出水面,少数在水面缓游或扒边,捞起病鱼观察可见身体肌肉有块状坏死,严重者可见骨刺和内脏。
剪开腹腔可见肝点状出血,少数鱼并发肠炎和烂鳃。
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天气持续高温、闷热、多变,且时有暴雨,这种情况鱼会出现不同程度应激反应,抵抗力变差。
同时养殖水体中的各种有害细菌繁殖加剧,导致养殖水体恶化,各养殖池塘水体的亚硝酸盐普遍偏高;
加上越冬爬底习性,使得鱼体容易被病菌感染,继而发病。 再者养殖户为了追求效益,放养密度过大,鱼类排泄物增多,水质较差。
鱼类长期处于半缺氧状态,加之活动空间减少,活动力减弱,使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
同时有的养殖池塘多为时间较长的老池塘,水浅淤泥深,未做好池塘及鱼苗的彻底消毒工作; 此病多发生在亚硝酸盐高,塘底有机物多,水环境极不卫生的鱼塘。
或在发病季节动网以及从外面抽入带病菌的水又没及时有效的进行消毒的鱼塘,病菌在鱼塘大量繁殖进而感染鱼体。
此外,养殖鱼类体表受伤后,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就可经过伤口乘虚而入,导致鱼类发病。
引起鱼类受伤的原因除了拉网、运输等操作外,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以及一些固着类纤毛虫的感染也是很重要原因。 如前所述,鱼类烂身病的危害是灾难性的,一旦发生,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死亡率非常高,因此该病的有效控制,主要还是要靠平时的预防。
通常可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如下几条:
1.避免寄生虫的感染从烂身病的病因可以看出,外伤是造成鱼类烂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外伤除了拦网、运输等操作可以引起外,还有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的感染也可引起。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控制好寄生虫的感染,减少外伤,避免烂身病病原的入侵,一个月定期用二氧化氯或者复合碘消毒两次。
可有效隔绝水体中病原菌的滋生,从根源上杜绝感染。
2.保持良好的水质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到了养殖中后期,各种养殖鱼类的摄食量和排泄量都很大,水质极易恶化。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加强水质管理,适时调节水质。
可以根据水质的恶化程度,及时泼洒过硫酸氢钾改底或者生物性复合芽孢等改底产品,严重时,还可以经常加注新水或换掉一部分水,使水质保持在良好的水平。
3.投喂优质饲料饲料要按时按量喂,不可刻意追求效益,不过一切的肆意增加饲料量。
这样只会增加鱼肝肠道负担,最终导致鱼肠炎,肝胆出现问题,一般鱼出现肠炎,肝脏问题再治疗就很难了。
4.定期进行保健
当前高密度集中化养殖,一方面带来水质的恶化,一方面增加了动物机体的易感性,要减少疾病的发生,必须做好内、外保健两方面的工作。
定期采用改底、消毒、调水、培菌,同时投喂定期内服五黄粉肝胆康来预防肠炎肝胆问题,提高鱼体的代谢能力和抗病力。
虽然说烂身病一旦发病后,治疗难度非常大,用药疗程也较长,但只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还是可以再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的。
第一步:内服抗菌消炎产品
可以在拌料时使用五黄粉加氟苯尼考,或者肝胆康加恩诺沙星,同时也可以加些免疫多糖来提高免疫力。
第二步:外泼 使用出血烂身灵或者菌毒双杀来外泼使用,由于其主要成分是戊二醛、苯扎溴安、止血因子,可以有效缓解已经发病的出现的出血烂身症状。
同时对常规四大家鱼草混或者其他品种的出血,打印,机械损伤,赤皮,烂皮,白头白嘴,无鳞鱼以及其他特种养殖的的腐皮烂身有不错的效果。
第三步:消毒为防止病原扩散,消毒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常情况下,发病后鱼体质较弱,不宜选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宜选用复合碘溶液、戊二醛溶液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消毒。
第四步:改底净水调水
确定外来水源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定期换水。换水比较困难的鱼池要合理使用生物制剂,以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浓度。
对于水质较清、水位较低、有青苔出现的鱼池,在加高水位的同时,可以适当施肥,使池水保持黄绿色或黄褐色。
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施肥时要少而勤,做到“三不施”,既水色浓不施,阴雨天不施,中午、傍晚不施。
保持池塘水的相对稳定,以防水质变坏及病原体的交叉感染。
第五步:改底净水调水
定期使用过硫酸氢钾或者生物底改灵复合芽孢进行底质定期改底,防治长时间底部淤泥,食物残饵堆积,在天热情况发生腐烂变质。
第一天使用改底,第二天使用芽孢和em菌进行调水。
芽孢可以分解水中大分子颗粒污染物,及分布在中上层的的食物残饵,从而达到调水的目的,从根源解决鱼出现出血烂身征兆。
第六步:辅助使用增氧机或者定期定时抛洒增氧片防止缺氧
正确使用增氧机,坚持晴天午后开机,雨天傍晚开机,阴天半夜开机,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夏天温度高,白天池塘水易造成上下分层现象。
晴天午后开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上下层水对流,增加底层水的溶氧,抑制底层厌氧细菌的繁殖,从而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天气炎热多变时节,晚上应加强值班和巡塘,尤其是闷热的天气,注意观察浮头,避免造成泛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