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硬化寿命
肝萎缩介绍
面部萎缩治疗
肝腹水肝萎缩
肝萎缩诊断
肝萎缩病变

内经壹陆

小孩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pf.39.net/bdfyy/dbfzl/141103/4509122.html
第二节病机与传变

《内经》认为疾病发生后,其发展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因病邪性质、发病部位、禀赋体质、气质性格、治疗经过、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则会出现复杂多变的局面。只有准确地辨识病机,从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迅速抓住要领,去繁从简,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传变,指病邪或病变的转移、演变,又称传化。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因而一旦有病邪侵入或体内发生病变,即可随经络气血发生转移与演变。《内经》论述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主要有表里传变、经络传变及五脏六腑传变等,并提出用“五实死,五虚死”“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等观点来分析疾病发展的机理、趋向与转归,为临床“治未病”及开展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寫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汙[],工巧神聖[],可得聞乎?

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痒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踈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素問·至眞要大論》)

1.病机的概念及其意义病机,明·张介宾曰:“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病机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其发展演变。经文指出一般医生虽然掌握了六气致病的特点,并了解“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大法,却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全面掌握疾病的病机,充分说明准确审察病机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2.病机十九条为病机辨析提供了范例病机十九条通过归纳五脏病机5条、上下病机2条以及六气病机12条,为临床病机分析建立了一个执简驭繁的模式。首先辨别疾病的病位所在,病机十九条首先提出了五脏的病机,提示定位应以五脏为中心,然后亦可进行上下、六经、营卫气血等的辨别。其次根据疾病表现出的症状特点探求疾病的致病之因,主要是六淫之邪的性质。如“诸痉项强”“诸暴强直”“诸转反戾”“诸热瞀瘛”“诸寒收引”皆可出现肢体筋脉拘挛、抽搐的病证,但引起这些病证的病机却分别是“湿”“风”“热”“火”“寒”,说明不同的病机可以出现相似的病证。再次相同的病机又可引起多种不同的病证,如同样属“火”可见到5条,属“热”可见到4条,故临床需要仔细加以辨析。最后是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如“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其中水液包括涕、泪、汗、尿及咳嗽、呕吐、大便等排泄的液体。因寒为阴邪,最易伤阳。无论外感寒邪、还是内在脏腑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皆可出现排出的水液“澄澈清冷”。如风寒外感,鼻流清涕;胃寒则呕吐清水;肾寒则小便清长;子宫感寒则白带清稀等。

3.病机十九条对后世的影响病机十九条对后世病机理论的发展影响较大。如金·刘完素将十九条病机的内容加以扩大,将经文中的36种病证,扩大为91种,并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补充了《内经》燥邪病机,完善了六气病机理论。另外,刘氏还从五运六气理论出发,对火热与风、湿、燥、寒之间的关系加以发挥,形成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明·张介宾则对“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多有阐述,认为病机十九条的精神实质,在于探讨疾病病机的“有无盛虚”,即从邪正两个方面、阴阳两个方面去分析病机,才能正确理解病机的具体内容,对于临床灵活运用十九条病机理论颇有启发。清·喻昌在金·刘完素补充的燥邪病机基础之上,提出“秋燥论”,创制清燥救肺汤,使燥证理论更臻完备。

4.临床运用病机十九条提供了临床运用的方法:第一,定位:即辨别疾病的病位所在;第二,求因:即根据疾病表现出的症状特点探求疾病的致病之因;第三,辨性:即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第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病机十九条许多条文的证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叉关系,提示证机之间的关系存在多向性,因此要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氣血以并,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

(《素問·調經論》)

《内经》从不同角度论虚实之病理机制。一是从邪正盛衰的角度而论,实乃邪气亢盛居于主导地位的病理变化,虚则是正气不足居于主导地位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二是从经脉气血输布失调而论,凡有偏聚,便有偏倾,则偏聚为实,偏倾为虚,即经文所谓“血气离居,一实一虛”。它与邪正盛衰之虚实在概念上有所不同,在解释经脉气血运行紊乱病证的病机以及针灸、推拿等治病原理、原则、方法等方面,有着重要学术价值。

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

岐伯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饑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卧。

(《靈樞·海論》)

四海是人体精气汇聚之处,有余为邪气壅滞,不足则是精气虚弱,其临床表现常与相关脏腑密切联系。

气海有余,见胸中胀闷,气喘,面色发红,表现为心肺的实热证;气海不足,见少气,语言不能接续,属心肺两虚证。明·喻昌据此创“大气论”,以阐明胸中大气的重要性。民国医家张锡纯以此理论为指导,自制升陷汤,治疗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者。

血海有余,乃肝肾精血郁滞、血液充盛所致,病人常常表现为火热较盛。血海不足,乃肝肾之精血不足、血液亏虚所致,病人常表现为血虚之证。病人“常想其身大”与“常想其身小”常是由于体内气血充盛或气血不足产生的躯体感觉,带有某些不确定性,多属幻觉或错觉,临床可见于感知觉综合障碍。血海有余之病,可采用攻下逐瘀血方法治疗,方选抵当汤,亦可采用放血疗法。血海不足之病,可采用补气生血方法治疗,方选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

水谷之海有余,乃邪入阳明,腑气不通,故腹部胀满;水谷之海不足,乃胃气虚弱,故虽然饥饿却不欲饮食。二者皆表现为胃消化功能的紊乱,当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相应的治法。

髓海有余,狂躁妄动,举止失常,力大倍增,远超正常;髓海不足,精气亏损,脑髓失养,头晕耳鸣,小腿发软,目眩,神疲嗜卧。脑为髓之海,所以髓海有余与髓海不足之证,当指脑部的疾病,说明《内经》对脑功能的认识到达了一定水平。从《灵枢·海论》所记载的症状分析,髓海有余之病当属于狂证的范畴,类似于现代医学所指精神分裂症;髓海不足之病当属于眩晕、脑鸣等范畴,类似于现代医学所指痴呆、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等疾病引起的症状。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温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帝曰:陰虛生内熱奈何?

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榖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内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温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素問·調經論》)

1.内外寒热的虚实病机分析经文以阴阳为总纲,论述内外寒热的虚实病机,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为中医学“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古今含义不尽相同,当予以注意。

“阳虚则外寒”是指寒邪侵袭,阻遏卫阳,肌表失煦的表实寒证,其主症是恶寒,治疗当辛温解表。后世是指阳气不足,肌体失养的里虚寒证,其主症是畏寒,治疗当以温补阳气。

“阴虚则内热”是指劳倦伤脾,而脾为牝脏属阴,脾运失健,谷气留滞,郁而化热,金·李杲则将之发展成为“气虚发热”理论,治疗则用甘温除热法,可予补中益气汤之类。后世指阴精亏虚,虚火内生的阴精亏虚证,其主症是午后发热、盗汗、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当滋补阴精,可予六味地黄丸之类。

“阳盛则外热”是指邪束肌表,卫阳郁遏表实证,其症以发热、恶风(寒)为主,治疗当解表散邪。后世是指阳热亢盛表热、里热或表里俱热证,其症状以发热为主,治疗当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表热可予银翘散或桑菊饮解表清热,里热可选白虎汤清阳明经热,并可根据热邪所在脏腑的不同加味治疗。

“阴盛则内寒”是指阴寒上逆,积于胸中,损伤胸阳之内寒证,病位在胸,部位局限。后世则是指一切脏腑寒证,部位更为广泛。

2.临床运用“阴虚生内热”即“脾胃气虚发热”,近年来有人提出其病机应包括脾胃气虚导致全身气血虚弱,以及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清浊混乱等内容,其证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脾气虚及其下陷所致之面色萎黄不华,倦怠无力,形寒肢冷,气短懒言,纳少便溏,食后腹胀等虚寒证。二是胃气不降,浊气郁而生热所致的通身发热,劳倦更重,或胃中灼热等虚热证。一般脉舌多见脾虚之象。如脉大无力或细弱,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等。治疗应遵“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经旨,宜升阳益气,甘温除热,选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化裁,万不可轻投寒凉之剂,戕伤脾胃,以致变证丛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却[],却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素問·舉痛論》)

经文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这里的“气”应理解为气机的失常。《内经》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皆是气运动的场所,而脏腑组织经络的一切功能活动,无一不是气运行的体现。所以疾病的发生,大都是不同致病因素影响到气的不同变化而导致的。如因精神因素引起的有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乱、气结等,这反映了五脏之气的病变;因气候因素引起的有气收、气泄之分,这反映了卫气方面的病变;因生活起居因素引起的有气耗,以说明人体精力的耗伤。这些内容表明,不同因素致病各有其病机特点和临床特征,这对临床诊疗具有指导作用。

在九气为病中,属于情志因素者占了六种,突出了情志因素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情志因素致病,其基本病机是气机逆乱失调,为情志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思路。如《金匮要略》用半夏厚朴汤治疗“咽中如有炙脔”之“梅核气”,用奔豚汤治疗“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的奔豚病,皆从调理气机入手。

五氣所病[]:心爲噫[],肺爲欬,肝爲語[],脾爲吞[],腎爲欠爲嚏[],胃爲氣逆爲噦爲恐[],大腸小腸爲泄,下焦溢爲水[],膀胱不利爲癃,不約爲遺溺[],膽爲怒[],是謂五病。

五精所并[]:精氣并於心則喜,并於肺則悲,并於肝則憂,并於脾則畏,并於腎則恐,是謂五并,虛而相并者也[]。

(《素問·宣明五氣》)

1.“五气所病”的理解经文论述五脏气机失常病机出现的病证,突出了五脏的主要症状。病机以症状为基础,只要抓住这些症状,就掌握了病机的关键。

此外,分析病机时还应当考虑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症状见于某脏腑,其病机不一定在此脏腑,可能是其他脏腑功能失常影响本脏所致。如怒为肝之志,但胆病亦可见。再则某些症状,可为某些脏腑病证所共有,如《素问·脉解》云:“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说明嗳气一症既可见于心病,亦可见于脾胃病,临证时必须加以辨别。

在判定脏腑病位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分清其寒热虚实的不同病性。如肺之咳,大肠小肠之泄,都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之异等。对于“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清·于鬯在《香草续校书》中云:“此三十三字,非《素问》原文,疑是古《素问》注语而杂入正文者。”可参。

2.“五精所并”的理解“五精所并”主要论述了情志方面的病变。五神与五志是以五脏精气为其物质基础的。如《灵枢·本神》有“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情志失调,则致五脏之气偏盛偏衰,而发生精神病变。经文虽“虚而相并”,实际上既有虚的一面,也有实的一面,虚实是互为因果的,故《类经·疾病类》云:“或以有余而乘彼,或以不足而被乘。”此即“五精所并”的含义。

情志病变,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五脏功能失去协调而形成的。五志虽分属五脏,但由于五脏之间的虚实状况变化多端,故其发病不一定反映出本脏之志的异常,而可以呈现复杂的情况。以本段经文为例,其临床症状表现,一为本脏之志,如“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二为所胜之脏之志,如“并于脾则畏”;三为不胜之脏之志,如“并于肝则忧”。提示情志病变决定于五脏之气当时所处的虚实状况而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精神因素与五脏精气又是互相作用的、相互影响。如情志抑郁,使肝失疏泄而善怒;但如肝阳偏亢,亦可使性情急躁而易怒。总之,五精所并的病机,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帝曰:人有逆氣,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願聞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經》曰:胃不和則卧不安[]。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卧與喘[]也。

(《素問·逆調論》)

1.喘之病机喘息的发生可因肺、胃、肾三脏之气逆乱所致,在上为肺络之气不调,在中为胃气不能下行,在下则为水气上迫于肺。另外,对于《素问·逆调论》帝问有六,所答仅三,注家意见不一。唐·王冰、明·吴崑等认为经文有脱简;明·张介宾、清·高世栻等认为义有同类,故未回答。

2.有关“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认识“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由于阳明胃腑失于和降,胃气上逆,导致肺失宣降,以致喘促而不能平卧。二是认为由于胃肠功能失常,宿食停滞,酿为痰热,痰热上扰心神而出现失眠、睡眠时呼吸声音粗大。二者的分歧在于对“卧”的理解。“卧”字,《内经》中的含义有二:一指睡眠,如《灵枢·邪客》云:“饮以半夏秫米汤一剂,阳明已通,其卧立至。”二指平卧,平躺。如《素问·评热病论》云:“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句中“不能正偃”即“卧不安”,卧指平卧、仰卧之意。而《素问·逆调论》讨论的是“不得卧而息有音”,息指正常呼吸,“息有音”就是呼吸伴有异常的声响,既可以指类似于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发作时的喘息声音,又可指入睡休息后伴有鼾声,二者皆为临床常见症状,故二说可并存。

关于“胃不和”导致失眠的治疗,清·程国彭《医学心悟》指出:“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由于胃中痰热上扰之失眠,可予黄连温胆汤加减。至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气逆喘促,在缓解期当用培土生金法治疗,可予香砂六君丸加味。

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黃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藏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素問·玉機眞藏論》)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

(《素問·玉機眞藏論》)

经文认为,五脏病气的传变,可依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去认识,即“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其主要模式有两种,一是按五行相胜规律传变者为顺传,二是按子病传母规律传变者为逆传。而后世在此基础上又有发挥,故《伤寒论·平脉法》云:“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但无论如何传变,若病气“至其所困”则说明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这也反映了《内经》对于疾病传变规律的探讨精神,对后世医家判断病情顺逆与预后转归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经文提出“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的观点。提示我们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均有可能改变疾病传变的一般走势,疾病的卒发与缓发也同样可能影响到病变的发展走向,所以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邪之中人也,无有常。”这就告诫我们在临床上万不可墨守成规,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加以认真分析研究,找到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性解决其根本原因。体现了《内经》辨证认识疾病传变与灵活开展临床施治的治病求本思想。

《内经》五脏病传变理论为临床预测疾病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为治疗指明方向,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论述,就是这一理论的很好发挥。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帝曰:願聞五實五虛。

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素問·玉機眞藏論》)

黃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

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

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

岐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爲四時,朝則爲春,日中爲夏,日入爲秋,夜半爲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黃帝曰:有時有反[]者何也?

岐伯曰:是不應四時之氣,藏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藏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

(《靈樞·順氣一日分爲四時》)

1.五实五虚证的传变与转归五实证,即“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等五种实证,其病变机理为邪气盛于心则脉盛,盛于肺则皮热,盛于脾则腹胀,盛于肾则二便不通,盛于肝则闷瞀。五虚证,即“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等五种虚证,其病变机理为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乏力,肾气虚则二便不禁,脾气虚则不欲饮食。从其病邪传变与疾病预后转归关系分析,五实证是因邪气盛于五脏,不得外泄而出,邪无出路形成闭证,预后凶险。而五虚证因五脏精气俱夺,又因“饮食不入”使精气无源,“泄利前后”加剧耗损,致使五脏精气有出无入,故而预后不良。

临床见此五实、五虚证,通常可以判断其预后险恶,但在临证时如能及时采取有效方法,使实证邪有出路,则相应地正气也可得到安定,五实证就会出现好的转机,如经文中所云“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同样五虚证的转机出现在“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之上,提示正气衰竭之证,若胃气尚能来复,肾关得以固守,精气停止耗损,并得到精气的补益,则死证仍有回春的希望。经文的这一论述,为临床实证治疗的关键是要使邪气有出路,虚证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胃气和防止精气妄泻等法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2.“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理解经文认为一日分为四时,以应春、夏、秋、冬,人体之气亦应生长收藏的规律,和邪气相搏,随着阳气的盛衰,疾病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同时有些疾病由于脏腑对疾病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不按上述规律发生变化。这种认识,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实践证明,不少疾病确实存在着昼轻夜重的情况。由于疾病的病情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疾病过程都存在这种昼轻夜重的变化,故经文特地指出了“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的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weisuou.com/gwsjs/8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