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肌酐(Scr)μmol/L,危急值!」一台肝脏手术后的患者出现少尿、术后Scr急剧上升,不得不转入ICU进行透析治疗。这是一台普通的肝脏手术,为何术后患者会出现急性肾损伤(AKI)?
一、病例回顾:肝脏术后Scr持续上升
先来回顾一下这个病例:
患者69岁,男,术前诊断:右肝囊肿。
既往史:有糖尿病病史5年,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可。无手术史,无过敏史。
术前检查:心电图示左室高电压,余无特殊。入室后基础血压(BP):/79mmHg,心率(HR):68次/分,血氧饱和度(SPO2):97%。
术中: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以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泵持续输注,间断给予罗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因创面粘连渗血明显,术者要求控制性降压,降低中心静脉压(CVP),减少出血,遂采用硝酸甘油0.5~1.5μg/(kg·min)输注,使血压维持在(~)/(50~60)mmHg水平,手术历时2.5h。
术后:患者血压(90~)/(50~60)mmHg,偏低,给予多巴胺5~12μg/(kg·min)升压处理,术后第一天患者尿量<mL,Scr持续上升,转入ICU行透析治疗,术后一周肾功能恢复至正常后出院。
二、真相探究:围术期AKI「元凶」究竟是谁?
AKI是一种常见的、病死率很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但其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详见表1。
表1围手术期AKI高危因素
1.术前危险因素分析
回顾上述病例:患者高龄,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血管硬化。正常成人肾脏能通过自身调节维持肾血流量在正常范围内,但老年患者肾脏萎缩,肾小球硬化、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肾小管数量减少,导致肾储备减少。如果患者术中长时间低血压,肾血流灌注就会降低,超过肾代偿能力后会破坏自身调节,最终导致AKI。
2.术中危险因素分析
有研究发现,当平均动脉压(MAP)<60mmHg超过20min或MAP<50mmHg超过10min都可能导致AKI发生[1]。Vanwaes等[2]收集了60岁以上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MAP较基础血压降低40%会增加术后出现心肌损伤和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
术中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患者十分重要。除了常规的BP、HR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和每搏输出量(SV)的监测也极为重要。研究显示[3],SV对于补液后液体状态的变化比MAP和CVP更加敏感,尤其对前负荷的评估更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SV联合BP监测,可较准确地指导液体复苏,维持最佳前负荷,防止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的低灌注,同时避免补液过多所带来的并发症。
另外,手术期间优化麻醉药应用策略,亦能够减少肾脏不良事件的发生。Guye等[4]证实,地氟烷预处理可减少兔肾缺血再灌注时的肾小管细胞损伤,这可能是地氟烷对肾功能保护的机制之一。JustinS.Ko等[5]研究比较了地氟烷挥发性麻醉和异丙酚-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TIVA)对活体供体右肝切除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术后1d肾功能测试结果显示,TIVA组患者肌酐(Cr)含量显著高于地氟烷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低于地氟烷组,提示地氟烷麻醉组患者肾功能更优。JustinS.Ko等[6]另一项研究表明,在活体供体行右肝切除术时,地氟烷麻醉组患者肝肾指标比同等剂量下的七氟烷组更好。
而在上述病例中,患者平时血压控制在/70mmHg水平,麻醉诱导和维持均使用扩血管作用较明显的全麻药物,加上术中为减少出血运用了多种扩血管药物控制性降压,同时未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使术中血压下降值基础值的30%,导致肾灌注不足。
3.术后危险因素分析
术后患者血压偏低,但处理时仅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