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尚无证据说明其有恶变可能。
病因
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先天性发育异常
肝血管瘤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肝血管瘤。
2.激素刺激学说
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因素。
3.其他学说
有人认为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分类
按病理可分为4型:
(1)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
(2)硬化性血管瘤;
(3)血管内皮细胞瘤;
(4)毛细血管瘤 。
2.按照肿瘤大小分类:
(1)小血管瘤5cm;
(2)血管瘤5~10cm;
(3)巨大血管瘤10~15cm;
(4)特大血管瘤15cm。
这种分类对于制定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意义。
诊断
由于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所以其诊断主要有赖于各种影像学检查的结果。X线平片检查无多大的意义,只有巨型肝血管瘤才会显示右膈肌抬高,消化道气体受压改变,而且无特异性,当肿瘤出现钙化时才会考虑到肝血管瘤的可能。
肝血管瘤经上述两项以上影像学检查有典型表现者即可诊断,无需再做进一步检查。影像学诊断首选B型超声,次选MRI、多期螺旋CT或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扫描,大部分病例均能得到确诊。肝血管造影不列为常规检查项目,常作为术前了解血管瘤与肝脏血管的解剖关系,或对一些诊断不明的病例,作必要的补充。个别诊断疑难者,可考虑肝细针穿刺或腹腔镜直视下穿刺活检。
治疗
1.手术治疗
目前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血管瘤切除术、血管瘤缝扎术、肝动脉结扎术、微波固化术、射频治疗、肝动脉栓塞术等。对于弥漫性的肝血管瘤,或者无法切除的巨大血管瘤,如肝功能失代偿或合并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也可行肝移植治疗。
2.非手术治疗
(1)肝动脉栓塞术(TAE)TAE治疗肝血管瘤基于肝血管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栓塞动脉后瘤体内可形成血栓,血栓机化、纤维化使瘤体形成纤维瘤样结构而达到缩小、硬化血管瘤的目的。
(2)肝血管瘤微波固化术及射频治疗肝血管瘤微波固化术及射频治疗,微波可转化为热能而使周围组织凝结,使瘤体局部萎缩、变硬,达到固化肿瘤的目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