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染色体出现的异常现象,在成年人男性中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几率也会增加,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上肢出现震颤,从而发展到面部,头部的震颤。 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发现。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很少在少年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
特发性震颤惟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患者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双侧上肢对称起病,也可单侧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响后,常向上发展至头、面、舌、下颌部。累及躯干和双侧下肢者少见,仅在病程的晚期出现,而且程度比上肢轻。 震颤在发病10~20年后会影响活动,随年龄增长严重程度增加,以致完成精细活动的能力受到损害,至发病后第6个10年达到高峰。86%的患者至60~70岁可影响社会活动和生活能力,包括书写、饮水、进食、穿衣、言语和操作。震颤幅度越大,对活动能力的影响也越大。震颤对性别的影响无差异。中医称特发性震颤为“痉证”基本病机为肝肾阴精亏虚,阴不制阳,以致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筋脉不能任持自主,随风而动,牵动肢体及头颈颤抖摇动,颤症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腑关系密切。肝肾阴虚是发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风,火,痰,淤疾病之标的根源所在;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上以熄风止颤为基础,重在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化痰通络,调和阴阳.临证时应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 特发性震颤病程较长,多见于中老年人,呈进行性加重,以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和老年人精血衰竭,肝肾不足,阴阳失衡有关。人们中年以后,肾精渐亏,若是身体先天不足,或者劳欲伤及肾,因为肝与肾关系尤为密切,肾精亏耗较大,则不能滋养肝木,导致筋脉失濡,木燥生风,所以出现四肢震颤,肝肾属于同源,肾虚则水不涵木,所以出现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震颤就形成了,若是水不涵木,肝肾交亏,则肾虚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若是中焦脾胃受损,则痰湿内生,土不栽木,亦致风木内动,出现震颤。
引起特发性震颤的原因有几点?
1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特发性震颤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2遗传易感性:尽管特发性震颤病的发生与老化和环境毒素有关,但是并非所有老年人或暴露与于同一环境的人,甚至同样吸食大量MPTP
(MPTP是甲基苯基四氢吡啶是一种神经毒素,能够通过破坏黑质中产生多巴胺的神经细胞而导致类似于帕金森氏症的症状的人都会出现特发性震颤病)
3年龄老化: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年人的年龄老化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系统,主要是为了降低脑细胞和脑重量的总数。人进入老年后,脑组织逐渐萎缩,引起的体重减轻,脑体积缩小,脑血流量减少。人体老化是人体发展的一个自然规律,是人体发展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其中神经系统的老化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4家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特发性震颤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特发性震颤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经调查有百分之六十的特发性震颤患者是因为家族遗传原因所导致的!
特发性震颤的主要症状表现
特发性震颤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所引发的肢体或头部的抖动
1手抖在特发性震颤的表现里手抖占据高达百分之六十一的几率主要几点影响在比如说在吃饭夹菜端水杯喝水紧张劳累注意力集中做精细活时
2腿抖:在特发性震颤的表现里腿抖占据百分之二十的几率主要影响在于正常行走和室外活动一些正常的运动做起来比较困难!
3面部头部抖动:在特发性震颤里面部头部抖动占据百分之十五主要影响在外貌饮食困难头晕乏力视力不清!
4躯干抖动:在特发性震颤里躯干抖动的几率为百分之四一般躯干抖动都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抖动所引发的!
特发性震颤危害列举以下几点:
1长时间的手抖也会为心理上增加严重的负担。
2比如说行走在大街上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目光,造成的自卑感!
3端水杯喝水时因为抖动不小心把水杯打碎而引起的烦躁,
4朋友一起聚会吃饭喝酒时周边朋友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眼神与嫌弃感.
5重要场合需要发言因为紧张从而造成的不利影响晋升。
6长时间的处于这些氛围之中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是不容忽视的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自闭抑郁自卑易怒等一系列的问题。
7特发性震颤患者比平常人患上帕金森的几率要高五到七倍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病症的加重并发帕金森的几率是随之提高的!
扫描上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