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中医怎么辨证呢?运动神经元的出现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很多人都想远离此病的威胁。那么,远离疾病该怎么做呢?从临床治疗角度来讲,远离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因素是减少健康损害的关键,也只有充分了解疾病诱因才能从根消除威胁。那么,运动神经元病有哪些中医因素呢?
根据临床表现,传统中医认为运动神经元疾病基本属于痿证范畴。由肾主骨生髓,脾主肌肉,肝肾同源的理论;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中医痿症,其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导致肌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肌无力。
主要分为四型,下面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
脾胃虚损:脾为后天之本,津液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主运化主涎;胃主受纳,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布散于全身。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由虚致损、损伤脾胃,使脾胃受纳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无以生肌,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无以为用,故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甚至吞咽困难,咀嚼无力,口张流涎。脾虚累及肺脏、肺主气主声,故出现语音含糊,构音不清,呼吸气短。
二、脾肾虚损: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生髓,先天禀赋不足,精亏髓少,或劳倦伤肾,肾气亏虚,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濡养肌肉筋脉,即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肢体无力。肾为作强之官,肾气之充沛,又需脾胃之补养,脾肾两虚则骨枯髓虚,形瘦肉萎,腰脊四肢痿软无力。
三、湿热浸淫,虚实夹杂:脾土恶湿喜燥,肝脏体阴用阳,肺朝百脉,通调水道。脾虚失运则聚湿化热,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由是阴火内炽。阴火主要是下焦肝肾之火,肝经湿热浸淫,流注于下,筋骨萎软无力。另外,脾胃虚弱,内生湿热,阻碍运化,精微物质不能上输于肺,百脉空虚,肌肉组织失养。故本型为虚实夹杂之证。
四、肝肾阴虚:肝藏血,主筋,主风,主动;肾藏精,主骨主髓。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或房事不节,或劳役过度,精损难复,阴精亏损,虚阳浮动,肝血不能濡养筋脉,虚风内动,故见肌束颤动,肢体痉挛。但凡肌肉震颤跳动,腰反射亢进者,责之于肝。
“益元健肌方剂”治疗案例分享
患者,女,59岁。初诊。主诉:双上肢无力伴言语不能1年余。现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能,饮水呛咳,双上肢无力,医院就诊,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给予营养神经等药治疗,效不佳,遂来我院。
现症见:言语不能,饮水呛咳,双上肢无力伴肌肉萎缩,双下肢发凉,痰多,咯不出,胸肌力4级,肌张力低,四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Babinski(+),浅深感觉正常。
肌电图提示:广泛神经元性损害。
西医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断:痿证,证属脾肾阳虚型。
治以温补脾肾,化痰开窍。
处方“益元健肌方剂”加减:黄芪,茯苓,白术,制附子,巴戟天,肉桂,山茱萸,熟地黄,菟丝子,麦冬,石菖蒲,远志,白芥子,僵蚕,紫河车,鹿角胶,陈皮,杏仁,川芎,人参。30剂,水煎服,日1剂。服后,自觉双下肢发凉、上肢无力、痰多症状较前好转,纳食增加,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上方加桔梗、薄荷,30剂,一日两次一次一袋,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三诊时患者症状继续好转,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上方加钩藤20g续服,病情稳定。
运动神经元病至今西医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其病情发展快,终往往危及生命,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疾病具有其一定的优势,“益元健肌方剂”治疗该病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益元健肌方剂”治疗运动神经元疾病有明显的优势,可控制此病的发展速度,缓解患者的病情程度。
益元健肌方剂”治疗一般分三个步骤:
①:控制病情,使疾病不继续往严重的方向发展。②:缓解病患现有症状,逐步恢复。③:巩固治疗,防止疾病复发。
-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