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伤病手术之后,还是健身锻炼有一定效果之后的松懈,我们都会发现身上的肌肉块变小了,肢体的围度变细了,肌肉无论是绷劲还是放松的时候都比原来变得软了、松垮了,而且力量也会变小,同样的动作完成起来会觉得比原来更吃力,甚至是根本不能完成。这些现象,就是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其发生的原因,可以分成四种:
神经源性肌萎缩:
通俗地讲,就是由于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或者受到损伤,而造成受损部位之下的,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的肌肉萎缩。
比如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就是因为得了一种叫做脊髓侧索硬化症的病,神经系统出了问题,目前全身的肌肉都极度萎缩无力,胳膊和手的力量小到连鼠标都不能使用。还有著名运动员桑兰,因为颈椎受伤,伤到了脊髓,所以脖子以下的肌肉都因为神经支配的缺失变得萎缩无力,虽然经过精心治疗和她自己顽强地坚持康复功能练习,上肢的功能恢复很多,但是下肢的肌力还是低到不能自己运动,还只能借助轮椅(对于脊髓损伤这么严重的患者来说,康复效果已经非常好了)。再有,就是外伤的时候损伤到神经,甚至把神经割伤切断了,都会造成这些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
肌源性肌萎缩:
这是由于肌肉本身的病变造成的肌肉萎缩,比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七零后八零后的人大概都应该对王朔的一本叫做“永失我爱”的小说有印象,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得了进行性肌无力,一点一点地因为身体上每一块肌肉都逐渐萎缩无力,而只能眼看着自己慢慢地衰弱,最后因呼吸肌也无力而死去。
废用性肌萎缩:
所谓废用,就是停止不用,就是肌肉不收缩了(或者收缩得太少,强度太弱)。在正常状态下,我们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就可以维持肌肉的基础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制动,或者是部分制动造成的肌肉废用。
我们知道肌肉不运动肌力就会减弱,所以制动废用之后,肌肉就会萎缩,不论是功能上还是形态上都会下降,这也就是废用性肌萎缩了。因为当肢体制动之后,肌肉的主动收缩减少甚至是停止,反射引起的肌肉收缩也大大减少,神经的运动冲动减少,肌肉的代谢就会异常,分解大于合成,肌肉就会萎缩,不但力量变小,体积也会变小。
神经源性肌萎缩:
机制就是由于关节损伤(会损伤到一些关节内的神经和感受器),和损伤带来的炎性反应,刺激了关节内外的一些感受器。机体知道自己受伤之后,就会保护性地抑制受伤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避免疼痛和加重损伤,就因为这种抑制机制,肌肉萎缩就更严重了。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在伤病和手术之后肌肉会萎缩,肌力会下降。而良好的肌肉力量正是保护关节软骨和韧带,维持关节的稳定和运动功能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须尽早开始康复功能练习,来维持和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的过分萎缩,促进关节功能尽快恢复,同时避免在活动中再次受伤。
根据中医理论,本病的发生,大多是脾肾亏虚或中气不足所致。其病机为正虚为本,脾肾肝亏、气血不足。初病在脾,进而损及肝肾,每因六淫、劳倦、情志而诱发。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而发病;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肝藏血,主筋,主一身运动,且“肝肾同源”。因此,我们主张:脾、肾、肝亏虚是本证发生的根本所在。
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运动神经元病起病大多隐袭,呈进展性。临床表现以肌萎缩、肌无力、肌跳及延髓麻痹症状为主,实验室缺乏客观检查,肌电图有助于诊断。应注意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鉴别。中风后遗症多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病史,发病前多有明确的急性中风(脑出血、脑梗死或脑血栓形成等)病程,肌肉萎缩多为废用性。痹证多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临床症状可见肌肉萎缩等证,但多伴有关节肿大畸形,且有感觉疼痛、麻痹不仁等。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对风、痹、痿、厥四证的鉴别论述极为精辟,指出“夫四末之疾,动而或痉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故其本原,又复大异。”
(一)辨舌脉
脾气虚弱以舌质淡、舌体胖、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缓为主;脾肾阳虚以舌质淡嫩、舌体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沉迟无力为主;肝肾阴虚则见舌质红、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脉象弦细为主。
(二)辨病情轻重
轻者仅以一侧肢体萎缩无力为主,肌跳少或无,全身症状不明显,一般没有延髓麻痹症状。重者多全身症状重,消耗明显,甚至呈恶病质样表现,呼吸气短,肌跳明显,延髓麻痹症状突出。
(三)辨常证与变证
常症肌肉萎缩无力,病情发展平缓,肌跳增加不明显,无生命危象。变证多见于呼吸衰竭,常因进食呛咳窒息,感染后痰涎增多阻塞气道,引起呼吸功能衰竭,呼吸气短,喘息不能平卧,口唇紫绀,大汗淋漓,神情紧张等,严重者可迅速转变,出现脱证或闭证而死亡。
二、治疗原则
在运动神经元病的辨证中,仍主要以本虚立论,肝脾(胃)肾诸脏亏损、气血不足为其主要表现。但疾病的根本仍在于奇经亏损,八脉失养,络气虚滞,非单纯一脏一腑所能涵括。内经时代即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这一痿证的治疗原则,后世用于指导本病的中药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痿论》篇末明确提出了所有痿证总的治疗原则:“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针灸治疗取穴,对于辨证用药、饮食调理,均有指导意义。但针对运动神经元病这一特殊痿证,以上治则指导临床治疗并完全符合本病发病及辨证特点。
丸汤
黄芪补骨脂骨碎补菟丝子狗脊藏红花田三七川芎鸡血藤地龙乌梢蛇威灵仙土鳖虫水蛭制川乌制草乌葛根茯苓薏米仁等名贵药材。
益肾养血、活络止痛、祛风除湿、滋补肝肾、祛邪、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用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筋骨疼痛,行步艰难,膝关节滑膜炎,积液,肌肉萎缩,强直性脊柱炎,大骨节病、类风湿、颈椎、胸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各关节骨质增生引起疼痛及脊柱活动受限等症。
一次5~7克,一天2~3次,饭后半小时用黄酒或温水冲服。
忌生冷,注意保暖。
低频或中频电刺激、神经营养药,配合针灸/电针和推拿。
根据从奇经络病论治运动神经元病的新理论,治疗本病当以“从奇经论治,结合五脏分证,三焦分治”为原则,扶元起痿、养荣生肌、通畅络脉为治疗大法,应贯穿治疗始终。运动神经元病多迁延日久,治疗用药时应宗叶天士“奇经为病,通因一法,为古圣贤之定例。”
“大凡络虚,通补最宜”。补益奇经的药物,当重补元阳和元气,用温和之品,可重用血肉有情之物。络气虚滞的药物治疗“当以通补入络”,使补中有通。治疗奇经络病必须言补则寓之以通,拟通则假之以补,方合阴阳开阖之理,正如李时珍所云“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