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线技术员发出预警:今年“水瘪子”或将全面暴发。其分析,气候因素跟“水瘪子”发病密切相关,今年雨水频密,容易造成水体低氧,滋生各种病毒害,大大增加河蟹发病可能性。提醒蟹农提高警惕,加强管理,做好防控工作。五月底进入6月,大多数河蟹处于第三次蜕壳的关键时期。前几次蜕壳在河蟹养成阶段至关重要,蜕壳成功率对河蟹的回捕率具有决定性影响。在三壳时期,除了水质,天气等因素影响,更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水瘪子”。水瘪子主要在河蟹养殖的中后期多发,部分地区发病率可以达到60%,发病前期还可以通过内服调理恢复,中期只能恢复5成左右,后期无药可治。河蟹水瘪子主要表现为肝脏变白、萎缩消失。发病初期在外观上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常被我们忽略,这也为以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养殖中通常在三壳时才发现河蟹摄食变慢、肝脏变白和肝脏萎缩的现象,如果后期再遇上管理不善或者是赶上水温太高,河蟹会陆续出现死亡。即使不死亡,发生水瘪子的河蟹到上市时也无膘,严重影响河蟹的市场接受程度,对养殖朋友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水瘪子的蔓延趋势日渐快速而严重,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养殖户都谈“水瘪子”色变。河蟹水瘪子病的暴发是病原微生物、河蟹免疫能力、养殖生态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还是肝胰腺问题。水瘪子一旦发病无法治愈,但并不是不能预防和控制。养殖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调控适宜的养殖生态环境,减少高pH值、低溶氧及农药中毒等诱发因素,强化河蟹饲料营养水平,提高河蟹免疫力,可以有效防控河蟹水瘪子。同时,还要给河蟹做好肝肠保健,增强肝脏功能、促进肝脏解毒排毒,能够有效提高河蟹免疫力,有效预防肝胰腺萎缩、坏死,修复肝脏损伤,预防水瘪子的发生。发病原因诱发河蟹“水瘪子”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毒素、营养、气泡病、细菌病等对于河蟹“水瘪子”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前期泡塘药残及中期杀虫、杀藻等药物的使用导致河蟹慢性中毒,影响河蟹摄食,河蟹营养不足、体质差,后期易感染细菌发病,加重河蟹“水瘪子”的形成及死亡水体长期高pH值水草过多会导致养殖水体里面pH值偏高,养殖水体长期的高pH值胁迫环境,会导致河蟹肝胰脏里面虾青素含量下降,导致体弱,最后变成肝胰脏发白,形成“白膏蟹”。研究表明高pH值水体环境会导致河蟹体内虾青素含量降低。如果池水的pH值大于9.5,则影响河蟹吃食,从而内分泌失调,出现鳃水肿、烂鳃等,进而导致河蟹水瘪子病的发生概率提高。溶氧偏低河蟹要想养得好,首先要有一塘好的草,但水草多了也有不利因素,尤其7、8月份蟹塘里面的水草一般都会冒出水面,水草漂浮,水草底部一般都会缺氧,在晴天上午10:00测量水草底部溶氧才1-2mg/L,溶氧严重偏低,夜间溶氧会进一步降低。若河蟹长期处于这种低溶氧的环境,肝胰脏中的虾青素含量就会降低,肝胰脏易出现损伤,最终导致出现水瘪子病。所以河蟹养殖过程中不是水草越多越好。
(春季限时活动,5折优惠!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weisuou.com/gwsbb/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