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球虫病是家兔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一种原虫病,4~5月龄内的兔感染率可达00%,死亡率达70%。耐过的兔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减重%~7%。
据国内文献记载,寄生于兔的艾美耳属(Eimeria)球虫有6种,分别是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穿孔艾美耳球虫(E.perforans)、大型艾美耳球虫(E.magna)、中型艾美耳球虫(E.media)、小型艾美耳球虫(E.exigua)、梨形艾美耳球虫(E.piriformis)、长型艾美耳球虫(E.elongate)、兔艾美耳球虫(E.leporis)、新兔艾美耳球虫(E.neoleporis)、肠艾美耳球虫(E.intestinalis)、盲肠艾美耳球虫(E.coecicola)、黄艾美耳球虫(E.flavescens)、无残艾美耳球虫(E.irresidua)、雕斑艾美耳球虫(E.sculpta)、松林艾美耳球虫(E.matsubayashii)和纳格浦尔艾美耳球虫(E.nagpurensis)。除斯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胆管上皮细胞内以外,其余各种均寄生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内,一般为混合感染。对兔致病性较大的球虫种类及其主要鉴别特征见表9-。
兔球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其流行与卫生状况密切相关。发病季节多在春暖多雨季节,如兔舍内温度经常保持在0℃以上时,则随时可发生球虫病。各种品种家兔对球虫均易感,断奶后至3月龄的幼兔感染最严重。成年兔多为带虫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本病感染途径是经口食入含有孢子化卵囊的水与饲料。饲养人员、工具、鼠、苍蝇等也可机械搬运球虫卵囊而传播本病。营养不良、兔舍卫生条件恶劣是促成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症状按球虫种类和寄生部位不同分为肠型、肝型及混合型,临床上多为混合型。轻者一般不显症状。重者则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动作迟缓,伏卧不动,眼、鼻分泌物增多,眼结膜苍白或黄染,唾液分泌增多,口腔周围被毛潮湿,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病兔尿频或常呈排尿姿势,后肢和肛门周围被粪便所污染。腹围增大,肝区触诊疼痛。后期出现神经症状,极度衰竭死亡。即使有耐过兔,病愈后生长发育不良。
.病理变化尸体外观消瘦,黏膜苍白,肛门周围污秽。
()肠球虫病病变主要在肠道,肠壁血管充血,十二指肠扩张、肥厚,黏膜发生卡他性炎症,小肠内充满气体和大量黏液,黏膜充血,上有溢血点。在慢性病例,肠黏膜呈淡灰色,上有许多小的白色结节,压片镜检可见大量卵囊,肠黏膜上有时见有小的化脓性、坏死性病灶。
()肝球虫病急性期病例可见肝脏高度肿大,肝表面及实质内有白色或淡黄色粟粒大至豌豆大的结节性病灶,多沿胆小管分布。取结节病灶压片镜检,可见到不同发育阶段的球虫虫体。慢性肝球虫病例,胆管周围和小叶间部分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肝细胞萎缩和肝体积缩小,胆囊肿大,胆汁浓稠。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以及粪便检查发现大量卵囊或肝脏和肠道病变组织内发现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即可确诊。
.治疗发生家兔球虫病时,可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磺胺间甲氧嘧啶(SMM):按0.0%浓度混入饲料中,连用3~5d,间隔周后再用个疗程。
磺胺二甲基嘧啶(SM)与三甲氧苄氨嘧啶(TMP)合剂:按5∶比例混合后,以0.0%浓度混入饲料中,连用3~5d,间隔周后再用个疗程。
磺胺二甲氧嘧啶(SDM):按0.0%浓度混入饲料中,连用3~5d,间隔周后再用个疗程。
氯苯胍:按每千克体重30mg混入饲料,连用5d,隔3d再用次。
.预防对流行季节的断奶仔兔,可在饲料中拌入地克珠利(0.%)、莫能菌素(0.%)、拉沙菌素(0.%)或盐霉素(0.%)等药物,连喂~个月,进行药物预防。
日常应采取综合措施:发现病兔,应立即隔离治疗;引进兔先隔离观察;幼兔与成年兔分笼饲养;兔舍保持清洁、干燥;兔笼等用具可用开水、蒸汽或火焰消毒,也可在阳光下暴晒杀灭卵囊;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及时清除兔粪;合理安排母兔繁殖季节,使幼兔不在梅雨季节断奶;兔舍建在干燥、通风、向阳处;消灭兔场内鼠类与蝇类。
蝇蛆病是由多化性蚕蛆蝇将卵产于蚕体表面,孵化后的幼虫(蛆)钻入蚕体内寄生而引起的病害。本病对蚕业生产危害大,世界主要养蚕国均有危害。在我国每年春蚕期开始发生,夏秋季最烈,整个养蚕季节均受威胁。
多化性蚕蛆蝇又简称蚕蛆蝇,分类学上属昆虫纲、双翅目、环裂亚目、寄生蝇科、追寄生蝇属,学名家蚕追寄蝇。蚕蛆蝇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个世代经卵、幼虫(蛆)、蛹、成虫(蝇)四个阶段,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因气温及寄生的环境而异。越冬蛹在土中可长达数月之久,以度过冬季。
.成虫雄蝇大于雌蝇,雄蝇体长约mm。雌蝇体长0mm,展翅~0mm,由头、胸、腹三组成。头部呈三角形,有腹眼、单眼、触角和口器。头部前端的触角棒状,有芒,不分支。口器为吻吸式。胸部有三个环节,腹面有胸脚3对,背面有4条黑色纵带,中胸背面两侧有一对灰色半透明的膜状翅,后胸背面两侧有后翅退化来的对“平衡棒”,飞翔时可保持身体的平衡。腹部呈圆锥形,共9环节,但外观只见5环节,其余转化为外生殖器藏于腹面。第环节背面黑色,其余环节前半部灰黄色,后半部黑色,相间似虎斑。
越冬蛹到翌年春暖时羽化。刚羽化时体色淡灰,约经半小时展翅飞翔。从早晨到下午均能羽化,以下午为多。羽化后,以植物的花蜜汁液为食饵。刚羽化时雌蝇的生殖腺尚未成熟,取食~d后始行交配,交配时间由数十分钟至一小时以上。雌、雄蝇均能做多次重复交配。一般情况下,雌蝇交配后的次日开始产卵,凭着家蚕的气味而接近,骤然降下,伏于蚕体上,用产卵管的感觉毛找寻适当的产卵位置,然后产卵。每产~粒卵后旋即飞去。
蝇卵多产于蚕体腹部第~环节及第9~0环节,在同一环节中以节间膜及下腹线附近为多。雌蝇的产卵期可持续4~6d,高温干燥的天气产卵较多,低温阴雨天气则较少,大风雨天不产卵。白天以中午为多,早晚则产卵较少。除第~龄蚕外,其他龄期的蚕均可被产卵寄生,尤其4~5龄期的蚕易被产卵寄生。每只雌蝇可产余粒卵,但产卵数则因食料、寄主及环境而异。一般产卵数十粒至00余粒,产卵结束后自行死亡。
.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大小为(0.6~0.7)μm×(0.5~0.3)μm。前尖后钝,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而稍凹陷,能牢固地吸附于寄主体表。刚产下的蝇卵容易脱落,经一定时间后,卵壳变硬、收缩,黏吸在蚕体表面。蝇卵在5℃.经36h即行孵化,0℃以下则需~3d或更长。孵化前卵背面略微凹陷,幼蛆用口钩在卵的腹面啮穿一孔,再挫开蚕体壁钻入其中寄生。以后卵壳背面凹陷处成一小孔,即为蛆的呼吸孔。
3.幼虫(蛆)长圆锥形、淡黄色,老熟时大小为(0~4)mm×(4~4.5)mm。蛆体由头部及环节组成。头部尖小,具角质化口钩及对突起感觉器。第环节两侧有前气门对。末节呈截断状,有后气门对,后气门具气门环,内有3条气门裂及个气门钮。肛门在第环节腹面中央。
幼蛆侵入蚕体后寄生在体壁及肌肉层之间,以脂肪及血液为食迅速成长。由于蛆体对蚕体组织的破坏而引起蚕的抵御反应,蚕血液中的颗粒细胞及伤口附近的新增组织将蛆体包围,形成一个喇叭形的鞘套。鞘套随着蛆体的增大而延长、加厚、变黑,鞘套尖的一端色深,另一端色淡。蛆体在蚕体内经过三龄而成熟。寄生天数与蚕发育时期有关,如寄生在3~4龄蚕体内,发育较慢,寄生时间可长达7~8d。寄生在5龄蚕体内的蛆发育较快,每天可增长倍以上。开始寄生的时间虽有早晚,但老熟蜕出时期大体接近。在5龄初期寄生的多在上蔟前蜕出;在5龄中后期寄生的,蚕仍能上蔟结茧,蛆体在茧内蜕出,成为蛆孔茧。
如茧层厚,不能穿出则成为锁蛆茧。蛆孔茧和锁蛆茧均不能缫丝。同一蚕体内寄生蛆数多时,其寄生天数比仅寄生~蛆者为短,可能与营养有关。温度高,蚕发育快,蛆体寄生的时间相应缩短,反之延长。使用保幼激素类似物使5龄期延长,同样也可以延迟蛆体的成熟。
4.蛹蚕蛆蝇的蛹为围蛹,即幼虫化蛹时不蜕皮,逐渐硬化成蛹的外壳。蛹体圆筒形、深褐色,大小为(4~7)mm×(3~4)mm。有环节,但不很明显,可见到口钩及后气门的痕迹。第~3环节两侧有纵裂,羽化时自此处裂开。第5环节两侧有对呼吸突。
蝇蛆成熟后从病斑附近逆出。但蚕死亡后蛆体不论成熟与否均离开尸体。蜕出的蛆体有背光性及向地性,借助环节间的小棘蠕动,头部作探索状以寻找化蛹的场所,一般入土化蛹的深度为.5~4cm,如土壤干燥,越冬期的幼虫则钻入较深的土层中化蛹,如找不到适合化蛹的场所亦可就地化蛹。从蜕出到形成围蛹的时间,在夏季需5~6h,春秋季则需~4h。蛆体化蛹时静止不动,体躯收缩,体色由淡黄变褐色。土壤湿度对蛹体生存有密切关系,以5%最适。过干或过湿均不利,特别是积水可使蛹体窒息而死。
本病对蚕业生产危害很大,对世界主要养蚕国家均有危害。在我国每年春蚕期开始发生,夏秋季最烈,整个养蚕季节均受其威胁。蚕蝇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一年4~5世代,华东地区一年6~7世代,华南地区一年0~4世代。蚕蝇除危害家蚕外,又是农林业许多鳞翅目害虫的天敌。
家蚕从3龄到5龄上蔟时期均可被蚕蝇蛆寄生危害。最明显的病症是在寄生部位形成黑褐色喇叭状的病斑。病斑的形成,实际上是侵入蚕体内的蛆体周围形成喇叭形鞘套的过程,鞘套透过皮肤显现成蚕体上的病斑,初时较小、褐色,随着蛆体的增大,病斑也增大,颜色逐渐变成黑褐色。由于蛆体的迅速长大,使蚕体肿胀或向一侧扭曲。
在5龄期被寄生的蚕,一般都有早熟现象,因而在始熟蚕中寄生率较高。5龄后期被寄生的蚕可上蔟结茧或化蛹,如结茧后蛆体始行蜕出,则使蛹体死亡,成为死笼茧、薄皮茧或蛆孔茧。
蝇蛆病的诊断,可直接肉眼观察蚕体上有无蝇卵和本病特有的病斑。本病病斑为黑褐色喇叭状,早期病斑尚留有蝇蛆卵壳。如解剖病斑处,发现体壁下存在黑褐色鞘套和淡黄色蝇蛆,即可确诊为本病。
.灭蚕蝇的应用灭蚕蝇对蝇卵有触杀作用,经口添食或喷布于蚕体表面均能进入其体内将寄生的蛆蝇杀死。商品用的灭蚕蝇有乳剂、片剂两种。乳剂含有效成分5%或40%,使用时加水稀释成~倍;片剂一般按每片加水50mL,但应根据当地情况灵活掌握。
使用方法有喷雾法及添食法两种:喷雾法按每张蚕种用灭蚕蝇倍稀释液.5~kg,均匀喷于蚕体表面;添食法用倍灭蚕蝇稀释液与桑叶∶0的比例充分调匀后添食,每张蚕种喂药叶0~5kg。喷雾法使用方便,既能杀卵又能杀蛆,但会造成蚕座潮湿,喷施时宜于给桑前进行。添食法杀卵效果较差,但对寄生在蚕体内的蛆体杀灭效果较好。施药时间应掌握在5龄起蚕后36h内施第一次药,以后可在5龄第、4、5或6d各施一次,华东蚕区或蚕种场可在上蔟前再施用一次。如在蝇害严重的季节,应提起在4龄第~3d增加施用次灭蚕蝇。应用灭蚕蝇乳剂时,应注意摇匀,加水稀释后要充分搅拌。不论喷雾法或添食法均应力求均匀,避免遗漏或引起蚕中毒。施用灭蚕蝇的前后4~6h,不宜在蚕座上撒石灰等碱性药物,以免降低药效。
.农业方法防治蚕蛆、蛹遭本病危害的早熟蚕要分开上蔟处理,结茧后应及时收、烘蚕茧杀灭茧内蝇蛆,以防止出蛆破坏茧质。蚕茧收购站是蛆、蛹聚集场所,应尽早收集杀灭。蚕室门窗设置门帐、纱窗,进行隔离防护。
蚕的蒲螨病是由球腹蒲螨等寄居在家蚕幼虫、蛹、蛾体表,吸食家蚕血液,同时注入毒素而引起蚕中毒致死的一种急性蚕病。最早日本和我国称壁虱病,后来称蒲螨病。该病在与种棉区相邻的蚕区危害较多。
迄今已发现,寄生家蚕的蜱螨有3种以上,其中以属于辐螨类的球腹蒲螨为害最为常见。球腹蒲螨俗称壁虱,在分类上属蛛形纲、蜱螨亚纲、真螨目、辐螨亚目、蒲螨科、蒲螨属,学名为球腹蒲螨(Pyemotesventricosusnewport)。
.形态球腹蒲螨属卵胎生,一世代经卵、幼螨、若螨、成螨4个变态发育阶段,但卵、幼螨、若螨的发育在母体内完成。刚从母体产下的成螨淡黄色,雌雄异体。成螨由颚体部(头胸部)、肢体段和末体段构成,形态上雌雄略有差异。
()雌幼螨及大肚雌螨初产的雌螨身体柔软透明,呈纺锤形,长0.6~0.7mm,宽0.06~0.09mm,肉眼不易观察。头部小,略呈三角形,生有针状螫肢用于刺入寄主体壁取食,颚体基部两侧有气门一对。前肢体段足Ⅰ和足Ⅱ之间的体侧有假气门器一对,后肢体段有第3、4对足,末体段呈三角形,腹内有贮精囊,生殖孔位于末体段的末段腹面,呈纵沟状。体表及足疏生长毛,第对足末端有锐爪,第4对足末端各生肢毛一根,长约为体长的3/5,与足成直角。
雌螨交配后寻找寄主寄生,吸食血液生长发育,末体段逐渐膨大变成圆球形,直径达~mm,此时的雌螨称大肚雌螨,其体色依寄主血液的颜色而异,一般呈淡黄色或黄褐色,表面具有光泽和黏附性。
()雄螨椭圆形,长0.4~0.0mm,宽0.08~0.3mm。头部近圆形,螯肢退化。
前肢体段近三角形,背面生有长刚毛,气门退化,无气管,仅有贮气囊。后体段呈拱形,边缘凹入,前、后缘直。末体段圆形的后缘腹面有琴形板一块,板上有交配吸盘一个,第至第3对足类似雌螨,第4对足末端有粗壮的爪一对。
.生活习性
()世代数球腹蒲螨的世代数因温度及寄主不同而异。从4月中下旬至9月底有7~8个世代。一般在温度3℃以下停止繁殖,以大肚雌螨越冬。翌年春季温度回升后,越冬存活的大肚雌螨陆续产下的成螨,又开始寻找寄主寄生。
()交配和寄生卵在母体内孵化,发育成为成螨而产出。一只大肚雌螨可产成螨00~50头,白天多产,夜间少产;上午多产,下午少产;先产雄螨,后产雌螨,雌雄比例一般为93∶7。先产出的雄螨常群集在母体的生殖孔附近,等候雌螨产出后进行交配。一头雄螨与若干只雌螨交配后,约经d后死亡。交配后的雌螨举动活泼,爬行迅速,寻找寄主寄生。而雌螨吸收寄主营养后发育形成大肚雌螨,待产完成螨后,球形的末体段萎缩而死亡。
(3)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球腹蒲螨被太阳光直射对其生长发育不利,容易死亡。浸渍水中可忍耐存活~d,热水(50℃以上)中min即被烫死。球腹蒲螨对蚕用消毒剂福尔马林、石灰水等有较强的抵抗力。球腹蒲螨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大肚雌螨比幼雌螨强。
球腹蒲螨对家蚕的危害以产棉蚕区尤为严重,产粮区养蚕亦时有发生。棉花产区在收获季节往往挪用蚕室、蚕具堆放和摊晒棉花,蒲螨常随其寄主棉红铃虫而侵入蚕室,并潜藏在蚕室、蚕具的缝隙处越冬。待来年春季温度回升,越冬的棉红铃虫及球腹蒲螨开始活动,存活的棉红铃虫羽化飞出室外,蒲螨则转移寄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蚕座为害。
虱螨病一般在春蚕和夏蚕发生较多,秋蚕发生较少。这与不同时期蚕室中球腹蒲螨的数量消长有关。另外,蚕室堆放粮草麦秆,球腹蒲螨亦可随麦蛾、水稻二化螟、谷象、豆象等害虫进入蚕室为害。
.症状球腹蒲螨对家蚕的幼虫、蛹、蛾都能寄生为害,其中以一至二龄蚕、眠蚕和嫩蛹寄生危害较严重。受害蚕食欲减退,举动不活泼,吐液,胸部膨大并左右摆动,排粪困难,有时排念珠状粪,病蚕皮肤上常有粗糙的凹凸不平的黑斑。眠中被寄生时,多成半蜕皮蚕而死,尸体一般不腐烂。
.病变当雌螨找到寄主后,以针状螫肢刺入寄主体内注入毒素,致使寄主中毒昏倒,之后,寄生于昏倒不动的寄主体上继续吸食血液,直至寄主死亡。但关于蒲螨毒素进一步的理化性质及毒理机制尚不清楚。
虱螨病的诊断,可根据病症进行鉴别。如可疑为本病时,可将蚕连同蚕沙或蚕蛹、蛾等放在深色的光面纸上,轻轻抖动数次,如有淡黄色针尖大小的螨在爬动,再用小滴清水固定,用放大镜观察,若看到雌成螨,可确诊为本病。
防治虱螨病,可采用浸、蒸、堵、杀等综合防治措施:严防棉红铃虫等寄主昆虫进入蚕室、蚕具,养蚕前注意蚕室、蚕具的消毒与杀螨,养蚕中发现虱螨病为害后及时处理。
蚕期发生本病时,必须更换蚕室、蚕匾,然后把用过的蚕匾进行蒸煮杀螨;蚕室用毒消散以4g/m3的药量熏烟h杀螨,开放门窗排烟0.5h,再把蚕搬回;蚕室周围可喷洒倍灭蚕蝇乳剂驱螨;用00~倍杀虱灵石灰粉撒布蚕座杀螨,或用00倍甲酚皂液与0倍量的焦糖混合,撒布蚕座杀螨,亦可用灭蚕蝇驱螨。
学习是一种习惯,
分享是一种美德!
北京专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挂号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