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硬化寿命
肝萎缩介绍
面部萎缩治疗
肝腹水肝萎缩
肝萎缩诊断
肝萎缩病变

脉的模型30313

脉理医理药理学

第30条 脉的模型

脉的模型指的是脉象的模型。因为脉法的学习,很多的地方都是要靠手指头的感觉,但感觉这种东西很难量化,难量化就会难意会,难意会就会不好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药王脉学中会提出实物模型,如此一来,在学习上就会变得容易许多。譬如石头的硬度和橡皮擦的硬度,摸起来是不一样的;譬如棉被的硬度和和包子皮的硬度,摸起来是不一样的;譬如原子笔心和吉他弦,摸起来的粗细是不一样的。透过实物模型,就很容易体会每一种脉象的样子和型态,二十八脉中,每一脉都有它自己的标准模型,很多复合脉也都有模型。透过不同的模型来体会,就能瞭解,就能比对,能了解就不会心中了了,能比对就不会指下难明,有了模型,就不容易混淆,于是脉法的学习就有方法了,就能变得清晰和容易了。

脉法的学习,有的人归咎于手指头的不灵敏,但根据长年来的观察,这个因素的影向其实不大,画家或布商都能容易的摸出画纸或布料的粗细,但这并不需要多久的训练,而学习脉法所需要的灵敏度,其实并不比这个高出多少!打个比喻,压压你自己的嘴唇、鼻尖、额头,这三者的硬度是不一样的,嘴唇的硬度最低、鼻尖的硬度居中、额头的硬度最高。闭上眼睛多试几次,你会发现不到十分钟,就能很容易的分清楚三者的差别了,而事实上,这样的灵敏度,用来学习脉法已经差不多了。

脉法的学习中,模型是最重要的学习工具,清楚正确的脉象模型能使学习者感受到正确的脉形和样子,像第25条就提出八分之一同身寸模型和包子皮模型,后面还会提出浮木模型、打气机模型、刀背模型、吉他弦模型、蜘蛛丝模型‥‥‥等等非常多的模型。模型的提出必须具体,而不能抽象,这样才能让学习者清楚的掌握每一种脉象的具体特徵。

譬如大病快要命终之前的「鼎沸脉」,是一种生命快要终止的绝脉,古书上是以鼎中的沸汤来做比喻,但这种比喻还是稍嫌抽象,不是很好理解,但药王脉学若说:鼎沸脉就是把你养鱼水族缸中的打气机开大一点,然后把你的手指伸进水中,停在打气石上约十公分处,去感受一堆气泡打在手指上的感觉,这就是鼎沸脉,这样的形容,是不是就更容易具体感受瞭解和体会。

脉法的学习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历代书中提出的模型太少和不具体,抽象的描绘容易造成学习者极大的困扰,这也是造成脉学没落的原因之一。若能把这些模型先订定清楚,后来的人学习就会有门径而容易,可能只消数十年,脉学就会变成一种普遍的学问,由单脉→→复合脉→→单部脉→→复部脉,不但脉学的架构成立了,再贯穿四诊、医理、药理,则整个中医的图案也勾勒出来了。

第31条药王脉学重要医理生理病理模型‥‥‥五脏相互灌溉图(阴平阳秘,六脉以平为期)‥‥修正五行生克图的谬误(一并说明:隔一隔二隔三之治、五行生克之治(如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脏腑别通、左升右降、水寒土湿、扶阳理论)(上)

学中医一定要先对〝人体模型〞有一个概念,然后搭着这个概念,才能顺利的往上爬上去。古代是以〝藏象〞来描述〝人体模型〞的,所谓的〝藏象〞,因为古代解剖学不是像现代这样发达,所以对于人体的描述和各个器官实质功能的了解,是把各种脏腑器官外在表现出来的功能和观察到的现象,予以归成几大类来描述,此即〝藏象〞。

古代对于脏腑功能的归类,借用了当时通俗〝五行〞的分类方式,先把它们分成五大类(肝系统、心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之后如果这个模型不够使用,则再加入奇恒之府、经络、肢节、三焦‥‥‥等工具来补充,以此就可以构成一个整体而不会工具不够用。这些(肝系统、心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是为了要描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所设立的工具,有了工具,然后就可以把观察到的现象归类并记录下来。一些日本学者,碍于文字上的隔阂,对《内经》的内容是误解的,以为《内经》跟诊病用药没关系,只是一本说玄的阴阳书籍或只是针灸的书,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

古《内》、《难》、《脉经》、《伤寒论》给你的人体模型是什么呢?很多人以为是〈图〉,其实是错误的,这是把术数上的模型拿来误用了。〈图〉这个模型才是正确而吻合临床的人体模型。

看一下以下《内、难、脉经、伤寒论》的资料:

黄帝问曰:「余闻胃气、手少阳三焦、四时五行脉法,夫人言脉有三阴三阳,知病存亡,脉外以知内,尺寸大小,愿闻之。岐伯曰:寸口之中,外别浮沉,前后左右,虚实死生之要,皆见寸口之中,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外结者病痈肿,内结者病疝瘕也,间来而急者,病正在心,症气也,脉来疾者为风也,脉来滑者为病食也,脉来滑躁者病有热也,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脉逆顺之道,不与众谋。」《脉经第1卷?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图〉。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伤寒论?平脉法》〈图〉。

〈图〉、〈图〉中,我们皆以〝肾〞举例来说明,可以看到这些书中并不是教你用术数去克来克去,而是教你去从脉证中去找出〝病机〞来治病,譬如说病位是〝肾病〞,但病源病机可能是来自于〝肝源〞的,也可能是〝心源〞的,也可能是〝脾源〞的,也可能是〝肺源〞的,所以你要把病源找出来,找出病机之所在,然后就能下药。这是一种凭实据的方法,是不跟你讲玄理的。看一下〈图〉这个模型,它告诉你虽然先把人体脏腑分成五大类来描述人体,但并没有〈图〉那种必然的生克关系,而是谁都可以克谁、谁都可以生谁,所谓的「生、克」,只是指两组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也是用来指出病位和病源,未必都是在同一地点的概念和事实而已,这和术数中的五行照着固定方向来生克的概念是不相干的。

中医玄不玄,其实中医一点都不玄,本身就是对人体的观察、记录、和统计而已,并无什么玄不玄的问题,以现代医学来比喻,譬如〝血压太高〞,这是一个问题,问题可以是多源的,可以来自于〝心源的〞,来自于〝肾源的〞,来自于〝肺源的〞,来自于〝肝源的〞‥‥‥,这种描述法和古代是一致的,本身并不存在玄学的问题。

只是古代是用金木水火土来当代号而已,当你由脉证上去查到哪一组系统有问题时,病源就是在哪里,然后就从那个地方下药,反正六脉都要让它尽量拉回平脉的状况,阴平阳秘如斯而已,并不是说五行有什么神秘的力量。

中医的〝玄〞来自于何处?玄是来自于误解,这是因为古代有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传统观念,故读书人每好兼学一些医学,但在脉学和临床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不免就要张冠李戴的往玄学方向走。我们看上面的资料,可以发现古代的正确人体模型和假设,是〈图〉的那个样子,这是脉学中的一部分。

假设:〝血压太高〞=A

心源的=B

肾源的=C

肺源的=D

肝源的=E

当A的时候,平常都是拿与A相对应的这组药物来治疗,但有时候病源不在A而在其他地方,那就要用B、C、D、E这几组药物来治疗。这在熟悉脉学的人看起来是很OK的,是A这个疾病,但出问题是在B脉,所以病机是在B这个点上,所以我拿B组药来治就会好,以脉图来看时并无神奇之处,但对于套方式或成方式的中医来讲,这就神奇了,他们并不熟悉用脉法来拆解病机,传统常规的用药法是遇到A这个疾病时,先用A组方剂来治,而当A组方剂无效时,就试试B、C、D、E这几组方剂,于是,当B、C、‥‥‥,组方剂产生效果时,隔一隔二隔三之治、水生木、泻南补北、左升右降、‥‥‥,种种说法自然就出现了,或是解释不出来,于是就搬出五行生克刑乘来自圆其说,自然愈说愈玄奇,以为是五行的神秘力量,其实不是,而是病机就是在那边,而病位与病源(病机)不同处而已,干这些术数何事?就是没这些术数,抓到病机还是能治病;有这些术数,没抓到病机还是治不了病,术数的功用何在呢?术数是当你治病,不是在自己的掌控下治好的,而是蒙中的,但碍于病人或同业逼供原理,解释不出个所以然的时候,拿来瞒人耳目的唬弄工具(很好用的,怎么拗都会通)。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比较晚出现的〝脏腑别通〞(最先被记载于《明?李橚?医学入门?脏腑?五脏穿凿论》。后来唐容川也有记载《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脏腑别通〞也是观察临床下的产物,因为发现某些问题在正规治法下无效时,用某脏腑通某脏腑的理论来治会好,于是这种现象就被记录下来了。

〝脏腑别通〞总共观察到8条路径,当用正规方式治疗无效时,有的人会想到用脏腑别通的概念来试试看,有时候就通了,于是觉得很神奇,其实就像上面所说的,只是病位和病机(病源)不同处,病位在这边,病机(病源)在那边罢了。看一下〈图〉,五脏之间彼此都是互通互相灌溉,如果每个脏,都把副属的腑算进去,而以6部脉来看的话,基本上有:12×11÷2=66。也就是说大致上有60条的交通路径,每一个脏腑,和任何其他脏腑之间,都一律有交通路径(〈图〉以肺为例、〈图〉以脾为例),扣掉脏腑别通的8条,再扣除掉脏腑各自互通的6条,其实还有46条路径,在历代典籍中未曾被提及,在这边一并补齐给大家,这60条路径才是〝脏腑交通〞的全部全貌。

这60条交通路径是事实存在的吗?

我以现代的人体生理学、病理学来说明〈图〉,每一组藏象的系统,都可以至少代表一组人体内重要功能,在〈图〉中,我们以肺系统所统辖的〝氧气系统〞来说明:氧气系统供应全身各器官的氧气需求,脾胃需要氧气、肾系统需要氧气、肝系统需要氧气、心系统需要氧气‥‥‥,所以其间的交通路径必然存在,肺气灌溉其他四脏,而四脏之中必有肺气之存在。相同的,所有脏腑都有神经线路的存在,所以也必然都有肝气的存在;都有血管网的分布和存在、都受大脑控制,所以必然都有心气的存在;都受内分泌腺控制、都受大脑控制,所以必然都有肾气的存在;都需要养分供应和新陈代谢,所以必然都有脾气的存在。五脏之间是互相灌溉互相制衡的,人体中有〝大五行〞,即心肝脾肺肾系也,而每个脏腑里面,又各自有〝小五行〞,即皆有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之存在也,五脏系统之间互相灌溉而互相交通,并非照着术数〈图〉所说的死板路线在行走,当这些交通路径正常时,是为不病,当这些交通路经有某部分出问题时,疾病就来了。

自己可以试试看,所有的路经都一样(包括上面说的隔二隔三、五行生克‥‥‥等),你在那边有那个病机事实存在脉图上的话,下药或用针就有效,否则这类隔二隔三、五行生克、脏腑别通、泻木燥脾湿、泻南补北、扶阳助脾肾、‥‥‥等方式,一律都无效。(针灸或下药都一样。针灸在使用脏腑别通时,也要把脉查病机病源,自然知道道理何在?自然可以全面掌控,不宜用算命术数乱解释一通。)

第31.0条药王脉学重要医理生理病理模型‥‥‥五脏相互灌溉图(阴平阳秘,六脉以平为期)--修正.....(下)

隔二隔三、五行生克、脏腑别通、水生木、泻南补北、‥‥‥等,都只是传统中医在套方用药下的误解(依脉图上来看的话,说存在也存在,说不存在也不存在),在这样子的固定玄理的用药方式之下,你没办法去控制何时该用这些理论,何时不该用,说这些没道理吗?有时会有效,说有效吗?你每个病患都这样用,又会发现很多都没效,于是很多人就思啊想啊,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又钻入玄学中去了,于是有的人又搬〝天人合一〞进来(天人合一有其事实,但不是任意套用),〈图〉是中原的古地图,当你看到这图时,你想到什么?古代以面朝南面为王位,这是因为山丘走向的关系,山的南面是向阳的是光明的,山的北面是阴暗的,所以古代尊面南为王位(所以失败叫做败北,而不叫败南)。当你在地图上面朝南时,你的左手是东方,是太阳升起来的地方(象征肝木),右手是太阳西降的地方(象征肺金),而你住在中央的中土(土要干燥,人才能居住在上面,沼泽软泥地无法盖房子),所以说左升右降,肝升肺降,中土要燥,而在居住的空间上,在地图上,愈往南边走,天气是愈来愈热的,所以要「泻南」(泻火、泻心火),愈往北边走,天气是愈来愈冷的,所以要「补北」(温补、温补肾阳),这就是肝升肺降(肝木当升、肺金当降)、水寒火旺(水寒当温补、火旺当凉泻)、泻南补北、疏肝燥土(肝木当疏当升、所住的中土不能湿、要燥)、扶阳理论(补北、补水理论、水寒当温补)等概念的由来,这些理论后来成为一些医家的用药概念,譬如在配方中,一定要疏肝,一定要补阳,一定要燥脾湿,‥‥‥,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为人不一定要面向〝南〞,就是面南,人的生理、病理,也未必这样走,虽然提出了一些立论,但也很容易走入偏见,变成没有去细究病机和现实情况,而是执着着玄理在用药。

〝阴平阳秘,六脉以平为期〞(《内经》中说的阴平阳秘即是太极图也,各处的阴阳皆处于动态平衡的〝稳态环境〞之中,如此才能确保万物的生生不息),这才是临床上真正在使用的口诀和诀窍,实际的人体基础模型,就是〈图〉这个样子,五脏皆有升降的事实,这在临床上都可被观察到。临床上的事实是这样子在运作的,当发现外证闷闷不乐、肝脉沉弦、或诸脉微沉弦时,此时方是〝肝郁气滞〞,就要疏肝、升肝(如仲景吴茱萸汤即疏肝、温肝是也),经曰:「肝气虚,如人将补之是也。」相反的,若遇见外证面红气粗、肝脉心脉弦大洪实、或诸脉弦大洪实,而下按全空的高血压患者,这是肝升太过而阴阳欲分离,应该要镇肝、敛肝、养肝阴、则肝升太过就能下降,若是仍固执疏肝,一疏往往使过升的肝阳再升上去,一下子就中风了。如感冒时常见肺脉浮升而有力,此时用解表诸法,则肺脉自降,是肺降诚然也;但若见久年肺萎久病之唾涎沫不已而肺脉沉细无力者,外证虽有肺气上逆的咳嗽,却宜升肺、温肺、升气,而逆气反而能平,即仲景的干姜甘草汤之类是也,是知未必皆降肺也。又如土湿之说,这也都不是绝对,临床见其面黄白、肉松软体宽胖、说话声音含糊如瓮中出声、脾脉沉缓虚弱,此皆脾虚有湿之征,燥脾湿补脾土诚然也;但常见一派枯瘦色黑带红而憔悴、脾脉浮细数、鼻头微红之脾胃阴分不足之胃炎、胃出血患者,五汁饮、石斛、玉竹之类则刚好对证,若是仍执着燥脾湿下白术、理中汤,焉有不转胃痛、胃出血的道理?

总之,临证用药需以脉证、实际病情情况来估量,不能先入为主,若是心中先存成见,很难不误事,所谓的肝升肺降、土湿木郁、万病补阳,都不是绝对的,谁说北方肾水一定要补呢?仲景猪苓汤即是泻肾也,谁说南方心火一定要泻呢?仲景炙甘草汤即是补心也。所以一切要以临床为依归,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五脏六腑都各有升降,观其升降不平处,随证而治之,这才是临床真实的情况,而不能事先认定治心、心包、肺、胆、胃、膀胱一定要用降药;治肾、大肠、肝、脾、小肠、三焦一定要用升药,这类的套用天人相应或玄理的方式都不可靠,因为临床上有很多相反的现象,譬如临床上会看到心包(血脉)塌陷要升起来的中风之人,补阳还五汤之类是也;有胃下垂要升的,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有小肠急性梗阻要降的,仲景抵当汤之类是也;有大肠便秘要降的,仲景承气汤之类是也。脏腑之升降,乃是观察临床所需要来因应,不能自己乱套天人相应先规划好。

另外要知道,除非你是帝王,否则平民百姓谁跟你面南称王?转个方向面东时,再套天人相应,就会发现变成前升后降(治心火要温升、治肾水要降泻),左手冷右手热(治肝要温补、治肺要凉泻),每转个方位,整个治则就乱一次,这类的玄理是行不通的,又归回补述3:方证对应的迷惑这篇了(这篇讲的是套方的弊病,而这边则是乱套玄理的弊病),有效率也是在3成左右。(总会蒙中某个比例,但蒙中后就完蛋了,便以为真有什么神秘玄理在里面,而猛在里面打转了,就像赌博,前面几次让他赢钱,接着后面就非深陷不可了。花了一辈子在里面转,最后结论还是会发现只有3成,终究是行不通的。)其实以上的种种,都是看病不找病机不查病源,有方就套,有玄理就套的弊病(虽然自《内经》一直强调要找病机、病源,可是真的在做的没几个)。

‥‥‥‥‥‥‥‥‥‥‥‥‥‥‥‥‥‥‥‥‥‥‥‥‥‥‥‥‥‥‥‥‥‥‥‥

再把一些结论整理一下:

1.中医的五行生克虽也是取用五组系统来当代名词,但并不具术数上的五行生克意义或规律,五组系统中,每一组都可以生任何其他四组,每一组也可以克其他四组,这只是用来说明疾病的病源,可以来自于不同系统源,关于这点,在《伤寒论》、《脉经》中的资料已经指出来了,这本身就是脉学中的一部份,使用的方法,就是找证据,你能找到脉或证上的明显证据,则代表病机病源之所在,对其发矢必中。也就是说〈图〉本来就是错的,没有人在跟你讲术数的概念,就是术数中,也没人这样在用的,譬如木要克土,也还牵涉一个「量」上的问题,你要多大的木才能克的了土?一点点的木就能克很大的土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紫微斗数等命相学,会发现星曜上还有亮度上的强弱区别,在60纳甲中也会发现五行都有强弱的区别,并非等量齐观(譬如五行中的火,还有霹雳火、炉中火、覆灯火、‥‥‥之区别;木有大林木、平地木、杨柳木、‥‥‥之区别。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各自还有强弱之等级差别也,譬如虽说火生土,但覆灯之微火,其实对于生土,于事无补也。)不能就直接这样火克金、金克木,然后就直接判定哪个脏腑如何如何,或指导从哪边下药,这样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又譬如一个脾土的问题就变化多端,有的人讲到脾土,一开口就是土太湿,要燥土要怎样,其实都是不一定的,临床皆要看现场来判定,随其脉证的不同,分析其病机之不同而治疗才是道理,譬如以仲景的用药来看的话:土虚,小建中汤之类是也;土寒,大建中汤之类是也;土寒有湿,理中汤之类是也;土气阴不足,桂枝汤之类是也;土实而热,白虎汤之类是也;土实而壅,承气汤之类是也;土壅而虚,麻子仁丸之类是也;土气阴不足兼有湿,竹叶石膏汤之类是也;土寒热虚实相夹,泻心汤之类是也;土有久瘀兼虚,小建中合大黄庶虫丸是也;‥‥‥,这皆反应出临床上的多变,你要去了解患者的病情,要去听患者说什么,按他的肌肤、查患者的神气、比较症状的异同,然后调度用药来救治病人(其实观察医疗现场,你会发现木未必克土,土也可克木,木也可以生土‥‥‥,千姿万态都有可能,都要凭实情、踏实地、讲实话,而不是可以用五行生克来恣意推演的,参考杂论10:中医是照五行生克在看病的吗?)

2.中医里的五行是指心肝脾肺肾五个系统,在医学的讲解,先设立这些初级系统是必须的,因为你没有这些系统的话,如何开始讲解和描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像有些大师就莫名奇妙的为反对而反对,说心肝脾肺肾是一种〝祭祀品〞,跟人体无关,不能用来解释中医,这也是整个无厘头。先设立五组代号(心肝脾肺肾),只是为了有一个工具和称谓,医学的东西都是出自于〝观察〞,人体哪边的实地观察不符合实情,随时都可以修正的,譬如现在通用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配属模式,也是观察到五脏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和这些特性比较相近,所以才取为代号,因理论与实践所观察到的相符合,所以才会用到今天没有改变,而古书中的《尚书》、《吕氏春秋》、《礼记?月令》中,另有一种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的配属模式,这些才是和古代的〝祭祀品〞有关,但并未被中医所采用,对中医也没有什么影响,两者不宜混为一谈。又譬如有人说肺合皮毛、合鼻、合涕‥‥‥,这些都很神奇没道理,其实一点都不玄奇,所谓的肺合肺合皮毛、合鼻、合涕,是因为观察到感冒的时候,皮肤是不是会畏寒或发热?鼻塞不通?流鼻涕?这不是肺合皮毛、合鼻、合涕是什么?这是古人在跟你说,观察到肺和皮毛、鼻、涕之间应该有内在的关联性,所以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所以说肺合皮毛、合鼻、合涕。但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被观察到的片面纪录而已,并没有跟你说这是一种不变的〝规律〞,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皮肤病都从肺医,这样是绝对医不动的。

3.这些五行生生克克的问题,困扰了学中医的人,应有千年之久(千年来吵吵闹闹无结论),就是很多大家,也不知道如何取舍,今天在此一并解开。凡举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伍、制化、亢害承制、所胜、所不胜、五胜、子气、母气、母病及子、子盗母气、木克土、木火刑金、火旺刑金、火不生土、土生万物、金寒水冷、水不涵木、水火不济、隔一隔二隔三之治、脏腑别通、左升右降、水寒土湿,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临床上曾经被观察到的片面现象和经验,所以被记录下来,但问题是中医自古脉法就是只有密传不对外公开(因为它是关键技术),查一下马光亚教授的文章,就知道脉法在马教授那个年代,跟老师习脉尚要在神前立重誓不对第3者说出,否则天打雷劈,这种种都造成中医的没落,以上这些神秘的五行生生克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譬如明明是女子下焦的〝带下病〞,属于〝肾病〞系统,却开〝肝系统〞的肝药来治,在以脉法来看的时候,并不神奇,只是指出〝病机〞在哪里而已,但因为古中医里,90%的人还是以套方剂加减为主体,所以他们无法去理解为什么华陀、扁鹊这些人要这样开药,在百思不解的情况下,有一种说法就出来了,说这叫〝母病及子(肾是水,肝是木)〞,所以才开肝药。以上的相乘、相伍、制化、亢害承制、所胜、所不胜、五胜、子气、母气、母病及子、子盗母气、木克土、木火刑金、火旺刑金‥‥‥种种,都是这样来的,实际问题还是卡在脉法,因为脉法的隐匿不传,所以大部分的医家缺乏工具去掌握何时该用这些东西,何时不该用,也就是无法掌控的意思,但因为确实有用这种方式治好的案例,于是这种说法还是被保留下来。然后后代的医家又分成两派,但两派还是都不懂脉法,于是这些东西就成为千年来的争执点,一派认为中医要科学,五行生克之类没意义,应该要丢弃,但在实际上,自己的疗效又抬不高,因为丢掉之后,只知道肾病从肾系统来治,而不知道病源可能来自其他系统;一派则认为五行生克可能有不可知的神秘意义,要不然用正规方式治〝带下病〞不愈的时候,为什么用五行生克中的〝母病及子〞思维试试看,说不定就通了,所以五行生克可能具有某种神秘的意义在内,所以不当抛弃。

这就是千年来的纷扰,本来这只是一种脉学技术,在《内经》中早就已经开始记载了,奈何后代却不会用,在以套方为主体的中医下累积起来的中医经验(90%以上的古今中医都是这样子),充满了一卡车的矛盾和无法解释,于是外行人看中医,误解成神秘不可测的玄学,变成──中医很玄无法理解、中医不太可靠无法复制、中医是模糊的、随机的、中医没有系统的理论,面对百年来外界的质疑声浪,中医自己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嘴巴开开,陷入沉默沉思中。我们今天在此一并把这些东西讲清楚说明白了,后代学中医的人就不会这么难,而且会知道中医其实是可捉摸,是有固定规则的,规则即是「病机」,以上种种的生生克克,都是在套方系统、套玄理系统下,对「病机」迷惑下所产生的烟雾幻境。相同的,看病的关键,在于比对脉、证,找出「病机」何在?就会有解,这是看病下药的第一步,譬如上述案例中的〝带下病〞,病机在肝,就要从肝来解,而不是由肾来解,那如果从肝解还解不开呢?那就是只剩下选药不精、组方太杂、兼夹病机、久病没有先开络道‥‥‥,这一些药理、医理上的因素而已,再回头过来把这些东西一一检视,就会发矢必中,没有开药开不动的道理。明白上面这些东西,你会发现岐伯、黄帝、华陀、扁鹊、仲景‥‥‥,他们所传下来的脉证式中医,是有一定的理法架构和章法规矩的技术,并不是随性开什么药、不可捉摸、深奥玄理的〝随性〞艺术,更不宜和〈图〉那种术数上的五行生克混为一谈。

下面这条也看一下,你会知道整个中医的问题出在哪里?。第15.25条中医解惑(十五)中医的五行生克,到底是在讲什么?

第31.1条药王脉学重要脉理模型‥‥‥四相人形图‥‥解释「脉」和「证」之间的关系和联合运用(一)。

药王脉学四相人形图,是用来说明整个中医诊断的正确架构〈图〉,解释「脉」和「证」之间的关系,「脉」和「证」联合运用的必要性,并补充历代在诊断学上,发展的偏差处。

其中的图1、图2是代表「司外揣内系统」(以表知里系统),这是最常见的系统,也是最常用,和最被强调的系统,当你看到一个病人,面白说话声音无力、短气,你会判断说这是肺气虚,你的依据是什么?就是这个「司外揣内系统」,因为《内经》和历代医家告诉你,面白说话声音无力、短气,是体内的肺气虚,而体外体内是一致相应的,所以当外证是面白说话声音无力、短气时,会相应体内的肺气虚,同时,相应的脉象也会是虚弱的(脉象代表体内的情况)。这个规则被不停的运用着,没有怀疑的运用着,尤其在近代脉学失传,变成一种装饰品之后,这种方式更是被强调的使用着,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眩晕呕吐寒热往来,是少阳病,见一症即是,不必全悉,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就是因为下意识认为这条规则是完全正确的,不自觉的使用着它。但事实上,在临床上,会发现依这条规则来医,很多病会好,但也很多病医不好,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还有另外一套相对的系统,藏在脉学之中,被神秘的隐藏着,图3、图4是代表「司外未必能揣内」的概念。〝司外未必能揣内〞在临床上很常见,譬如第32条平脉(二),有提到孕妇预产期的正确时间,不表现在外面,只表现在脉象上;譬如很多健美先生,你不要以为司外可以揣内,脉一把,整组坏光光,检验单到处都是红字,以现代科学来看,就是多了那一大堆大块肌肉,所以身体内脏的负担过重,提早衰竭,健美先生的平均寿命不长,以中医的阴阳平衡角度来看,就是操练过度,把内脏所藏的精气精华,都抽到体表来使用了,外强而中干,既然是外强而中干,当然表示「司外未必能揣内」,如果你看他肌肉大,以为他心脏强壮,没有脾气虚,你就错了,一把脉,发现不但脾气虚,心脏也快操坏了。相反的,我们会看到一些老人,肌肉瘦小,你以为他气血虚,错了,一把脉,发现体内非常强壮,他是气功大师,是外弱内强形态的。而这些外强中干,外弱内强不只在这些人身上被发现,在一般人身上,也常被观察到,这显示司外揣内系统,有缺陷和缝隙,只是片面的真理,而不是全部的真理。

《素问方盛衰论》说:「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其实已经提示了这种内外可以相反的不对等现象,如果内外系统是一致的,则脉气不足的时候,形气也会不足,脉气有余的时候,形气也会有余,两个会相应,而不会相反或不平行。

《灵枢外揣篇》说:「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则是说明有另外一套「司内揣外」系统的存在。这套系统其实就是脉法,脉法是测量人体里面,却可以说出你外在的表现和疾病症状,。

古人很早就发现这个问题,因为司外未必能揣内,看外证未必就是体内的真实状况的反应,单单核对外症(证),抓个主症来看病,然后再看兼症稍事加减,是行不通的(这种方式的有效率,只在2~3成左右),所以,早在《内经》时代,就提出要脉证合参,脉证合参的用意是,看外症(证)是一套系统,把脉又是另外一套系统,一套由外看内,一套由内看外,两套合看,才不会被骗,所以,如果全然只用司外揣内系统来运作时,事实上,已经埋进了部分错误的因子在内,有人问?中医为什么会没落?这不是答案之一吗?偏差的半套系统,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威力。为什么是三分之一,而不是二分之一?核对外面的证来看病是一套方法,分析里面的脉来判别病机看病,又是一套方法,两套方法比对之后,因为对照之下,会有相合和相反的现象,所以又衍生出一套系统来解决(即4.2.1条复式立法和复式治则),所以,单独外证核对系统,威力只剩三分之一。

《大医精诚论》: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渗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惟用心精微者,始方与言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唐.孙思邈〉

黄底字的部分,指出了内外病机可以不对等,有耳目可以查见者,也有耳目不能查见,必由脉诊才能查见者。也指出了后世之习经方者,轻忽脉诊草草带过,以为用几个粗浅的口问外症,司外揣内,便足以替代脉诊,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灵枢外揣篇》:「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如果大家都抱这种态度,把它藏在灵兰密室,那么,每个学中医的人,都要从头学起,西医的医学资讯,基本是公开的,大家能通用,相较之下,中西医的落差,自然会很大,以前的中医是不传,现在的情况,则是想传,却已经没有东西可以传的窘境........

第31.2条药王脉学重要医理脉理模型‥‥‥桥梁模型图‥‥解释「脉」和「证」之间的关系和联合运用(二)

〈图〉是〝桥梁模型图〞,用来解释「脉」和「证」之间的关系和联合运用。一座桥梁的组成,有「梁柱」和「桥身」两个部分,如此才能构成一座完整的桥。如果只有梁柱而没有桥身,则桥的上面根本无法通行,如果只有桥身而没有梁柱,那桥身也架不起来。梁柱是什么呢?梁柱就是历代典籍所留下的「各种证型」和资料,譬如桂枝证、白虎证、少阳证‥‥‥,脾虚证、心肝血虚证、肾气不足证、湿热证、气滞证‥‥‥,这些都是梁柱,「桥身」又是什么呢?桥身就是脉法,脉法必需要和「证型」结合,才能构成一座完整的桥。各种证型是基柱,脉法则是用来作为基柱与基柱之间的连结,没有梁柱行不通,没有桥身也一样行不通。

临床是千变万化的,历代典籍能告诉我们的东西,都是所谓的「标准典型」,标准典型是指最具代表性的模型。但临床上不典型的情况更多。譬如桂枝证可转入白虎证,桂枝证是用桂枝汤,白虎证是用白虎汤,那桂枝证转到一半,已脱离桂枝,但尚未进入白虎,这又是什么呢?又该如何用药呢?这就是所谓的不典型,只学证型的人,无法活用,依样画葫芦,在桂枝或白虎中挑一个,会用脉来连接二者的人,则会发现在桂枝的浮缓脉到白虎的洪实脉之间,有着一连串的脉象变化,桂枝到白虎之间,并不是直接跳过去,而是有好几个亚型夹在中间;譬如桂枝证俱悉,浮按脉虽浮缓,但中按却是洪大,这是桂枝表症尚未解,白虎里证已渐成,治用桂枝汤中加石膏;相反的,譬如脉洪实大的白虎脉俱悉,患者却还有鼻塞、恶寒的现象明显,这是白虎证中,尚有表邪未净,治用白虎汤中加桂枝或麻黄。上面一个是用脉参证,一个是用证参脉,不管是脉参证或是证参脉,总之就是两者互参。又譬如桂枝证俱悉,但患者除脉浮缓之外,两尺又特别弱,这是桂枝证兼下焦虚;譬如桂枝证俱悉,但患者除脉浮缓之外,左寸又特别弱,这是胸痹心悸的人患桂枝证,此时,《伤寒论》与《金匮》需要合看,桂枝汤中加薤白,重用炙甘草。譬如白虎外证俱悉,高热、面红气盛、舌干红或干腻,唯诸脉无力,这是白虎证发热太久,身体代偿渐失,《内经》说「壮火食气」,气血被烧灼而削弱,所以洪实脉渐转成虚而无力,治用白虎汤,加入较大剂量的高丽参或西洋参。这也是要以脉参证,或是以证参脉,两者合参,才能摸清各种证型衍生出去的「变型、亚型、不典型、兼夹型」,才有办法做到精确用药。

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伤寒论》中,历代的任何典籍都是这个样子,譬如《景岳全书》中,论治男子「阳痿」者,有三条病机(即现代所谓的证型):1.命门火衰2.脾肾亏损3.肝肾湿热,然以医理来推论,命门火衰日久可上溯脾胃,而变成脾肾亏损;而脾肾亏损日久者,病变也可以下及成命门火衰;而脾肾亏损者,因为气虚不畅,日久也可生湿而成肝肾湿热,所以,两两之间必然有许多的亚型,甚至湿热日久,又会生痰、夹瘀、化毒,而夹入诸证型中。

譬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我们看到叶天士论「胸痹」,主要有四条病机证型:1.胸脘清阳不运2.寒湿郁痹3.脾胃阳虚4.血络痹痛。然以病理来推论,心肺气虚清阳不运者,日久必然气血不畅,所以会进一步演变成血络痹痛;心肺气虚清阳不运者,因为日久火不暖土,也可以导致脾胃阳虚;而脾胃阳虚者,因为营气不足充养心肺,日久也可以心肺气虚;而脾胃阳虚者,又难免生出寒湿。所以也会有许多的亚型、不典型,夹杂在四条病机的中间,而四条病机,也可不断的融合或变化。

临床千变万化而复杂,唯有脉证合参,辨证论治才能周全、精准、而不会遗漏。

《内经》中的学问,是脉证医学。《伤寒论》的篇名,篇篇都冠上病脉证并治字样。仲景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在都显示中医自古以来,脉证是关键处,缺一不可,......没有脉而只有证的中医,就像只有梁柱,而没有桥身,这像用一张网目大得像篮球的网子在捞鱼,效果会好吗?有些人鼓吹只有《伤寒论》重要,历代其他典籍都不重要,这也是用一张网目大得像篮球的网子在捞鱼,但渔网的面积又比别人小。上面可以看到叶天士论「胸痹」、景岳论「阳痿」,这些后代医家的经验总结,论说常有创新和发挥,讲出《伤寒论》中没有归纳,没有记载的东西,试想,如果你不去参考后代医家的归纳和创新资料,是不是如同你的渔网不但网目稀疏,而且面积又比别人的更小些,更不易抓到鱼?西医的资讯常常在翻新,中医又何尝不是?......

很多人学中医,几十年无成就,学生毕业,开药效果不佳,问题就是出在这里,网目大得像篮球的网子怎么捞鱼呢?有人说,只要把《伤寒论》苦读几千遍,就会悟出真理,就有奇迹,可能吗?......古中医系统中,脉证缺一不可,能合脉证,就能活用......

矫枉过正一样糟糕,相反的,有的人发现脉很好用,于是弃证从脉,鼓吹把阴阳八纲、太阳少阳这些东西通通丢掉,看病只用脉来看,并认为脉法是另外一个世界,和证的世界不相干,并认为历代的资料,几乎都是垃圾不必看,这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一样糟糕,只有桥身而没有梁柱,一样构不成一座桥。每个梁柱给你的,都是提示某些病种,在思考上,治疗上的大方向,这是历代的经验总结,不读不看,临床纯凭脉只是天马行空,抓不住重点,没有历代医家推着你往上爬,个人天赋就是有多聪明,限于生命只有数十年,所知仍是非常有限。譬如读了历代典籍,先知道桂枝证失治化热后,容易转去白虎证,先知道三阳三阴的发展轮廓和规律,那在治疗外感时,手下把的虽是脉,但心中更能笃定和验证。譬如知道叶天士论「胸痹」、景岳论「阳痿」,有总结出某些病机规律,那当我们把脉时,心中先有个底,就可以优先诊察这些病机的所在部脉,对这些部脉会特别留意。所以说,脉证是一体的,证帮脉,脉帮证,缺谁都不对。又譬如诸代医论,每每有一些独特的医理医则,足以改变最后的用药方向,这些结论,也不是单纯凭脉看病,就能考虑周全的。譬如医论中有「大小不利先治标」、「先治卒病、后治痼疾」的治疗规律,虽然病人的脉象,显示患者有消渴三焦火旺的问题,但若是遇到患者兼有感冒或小便不通的急症时,却必须先从解表或理气利水先下手。譬如叶天士说:「久病入络,必加虫蚁搜剔。」这是一个医理规律,患者一样是涩脉,但病程只要日久不愈,就应该提高活血药的等级,把桃仁、红花之类的,改成地鳖、水蛭之类的,效果才佳。譬如患者脉浮缓脉,本是桂枝证,但看患者舌红甚,从《伤寒论》中的记载,知道患者有转去白虎证发烧的倾向,脉虽没显示,典籍却有记载疾病发展的规律,所以可以另外开几包白虎退烧药,让病患拿回家预防,有发烧就把这包加进去,没发烧就依原药来吃即可。一些用药规律与法则,散见于历代诸典籍中,并不显示于脉象上。

证是梁柱,脉是桥身,弃证只凭脉,是学问无本,历代经验非常珍贵,却不知拿来当成借镜,见识必然狭隘。理、法、方、药,是整个用药的过程,方和药是借着「法」来立论的,而法又根源于「理」,理就是医理、道理、医则,就是中医的传统医理,就是辨证论治的独特系统,这就是中医的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而去研究中医,到头来只能走上西医西药的研究路线,没有坚实巨大的传统医理当后盾,只是弃医存药,于是,桂枝的功用,缩小范围变成只是用来扩张末稍的微血管来解表(传统辨证论治中,桂枝有六大功用→→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发炎就是用清热解毒药(传统辨证论治中,有毒用清热解毒药,但发炎不一定有毒,有毒也不一定会发炎);五味子变成用来养肝(传统辨证论治中,肝脉虚散配用五味子能收涩,可辅助其他药物如当归之类而收涩外散的肝气肝血,或用来收涩肺气、肾气。但如果肝、肺、肾有湿热湿痰,用之反而会加重湿热湿痰);健步丸每天服用十五公克,经过三个月后,骨质密度可增加百分之二例,所以骨质疏松可吃健步丸(不用辨证论治来治疗,如此用药或许对某些人有效,但无效的一定也不少);红景天、刺五加、人参根据研究,可提高人体含氧量的药物,所以吃这些可保养人体(不经辨证,乱吃这些东西,只是制造出更多的人参证候群);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复原有效,但至少要吃六个月以上(如此用药,要再度中风的机率也不小);十全大补汤,有抗癌作用,可以明显改善大肠癌或胃癌化疗后引起的疲乏力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所以可作为癌后补养(莫名其妙);人参根据实验,会使癌肿变大,所以癌肿时不能用人参(又栽在片面不成熟的单一报告之中)。

事实上,用这种西药式的用法来用中药,效果并不佳,为什么呢?我们不否认药物分析和研究,对促进中医现代化有贡献,但问题是这些科学研究成熟了没?是否能取代中医药物用人体实验千年后,才总结出来的规律。事实上,这些说法和报告,常常不到几年就改来改去,并不是最终的结论,使用这些不是最终结论的结论来用药,效果当然不佳,可参考这篇→→第61.1条选药不精(二)‥‥科学的中药功效分析并不能替代本草中所说的中药功效分析。

丢弃用人体实验千年,不断修改整合,好不容易才累积起来的中医传统医理医论,而用现代尚未整合完全、修改完美的生理学、诊断学、‥‥‥,来全盘解释中医的脉理、医理、药理,必然会产生许多莫名其妙的结论,而自己吓自己,譬如西医认为过敏是一种体质,用药无法根治,故用西医的医理来看待中医时,也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过敏性鼻炎、湿疹‥‥‥,这类疾病中医不能医,但事实上,这类疾病是中医的强项,成功医案到处可见。譬如西医认为功能性的病变吃药可以恢复,但器质性的病变很难吃药恢复,要用外科手术才佳,故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中医时,也会认为是这样子,但事实上,器质性的病变,中医也有不少强项,萎缩的萎缩性胃炎、突出的子宫肌瘤‥‥‥,不少器质性病变是可以治疗的。譬如菜花、疣、‥‥‥,这类西医认为外科手术才有办法的疾病,中医却有办法用药物来消除掉。太多的疾病项目,都显示丢掉传统的中医医理,就是丢掉中医的优势。

或问:老师你好。同一种病症,每个医家列出的病机可能有好几种(所以老师你才建议我们先从大陆出版的内科学先下手???)

答:对。

因为这些现代内科学,很多已经把各家证型都收在一起了,有其方便性。我们的脉法是放射出去的,但这些证型是内收回来的,放射得太散,容易漫无目的;内收得太紧,又变成死板固执,一收一放会较有重点。因为会有亚型、不典型,所以看这些梁柱时,并不需要看得太细,那样太浪费时间(有时间或有疑问时,再详查各家细论),主要是抓几个梁柱,有个整体轮廓即可,然后再把这些轮廓整合到脉法的架构中,这样子大有助益。

或问:陈老师,科学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我们不把中医导向科学的道路呢?

答:科学当然是正确的道路,也是中医必然要走的道路,这个很正确,而且中西研究的人体都是一样的,走到后来必然会相合在一起。但问题是:目前可以给我们多少已经成熟的科学呢?能给我们多少证据来说明科学下的中医(用免疫、生化、自由基、血球、病毒、脉波、脉频、传导‥‥‥,来取代原古中医的内涵),更具有实用性价值呢?现今中医教育体系中,不乏把中医医理药理全盘舍弃,然后全盘采用西医来解释的人,在学校中,中医系的学生,读的西医书不会少于中医书,对于西医的学识比中医更清楚,更不用说中西双修的学生了,现今中医教育,既定政策本来就是把中医西医化(不是科学化),从来不乏用西医来讲解中医,也就是所谓的西医式的中医人才,结果行得通吗?效果又如何呢?大家心知肚明。

在我们的部落格中,不排斥西医,很多地方都用现代医学来解释,甚至对很多脉法的讲解中,已经整个打通串连到西医的病名中去了,一直在做中西医结合的动作(中西医结合必须是本质上的结合,不是中西医混合、搅和、凑合,不是西医打头阵,中医做陪衬,也不是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这种取舍,基本上是这样子:如果说某部分的西医学说已经成熟了,和中医的学说医论可以彼此贯通接轨,那这部分用西医医理来解释是可行的,但如果两种学说矛盾互相牴触,则还是采用原中医古医论比较保险。中医是经验医学,医论则是经验反覆实验后的总结,这是直接连系临床的,更具实用性、权威性、真实性。

中医要套用现代医学的说法之前,一定还要再加验证过,看是否真的符合临床现象,方能放行取用,如果以为现代医学说了就算,不分青红皂白套用,临床上保证一定翻船,效果必差!这种情况对在学校中的学生,因为尚未进入实际临床,很难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对冠上「科学」两个字的东西,全盘接受,并无审思招架的能力(没有再回头去仔细检查,实验的设计是否粗糙、深入程度不够),但只要出来临床几年,就会发现科学中,还分许多等级→→伪科学、尚未成熟的科学、已经成熟的科学‥‥‥。而医学,目的是在救人,实用为上,人命关天,不开玩笑,中医学是一种技术,技术必须根植于临床事实和现实,对于已经完全成熟科学的这部分可以背书,对未成熟科学这部分则不宜采信(目前科学无法证明的事情,以后的科学未必无法证明。目前虽未能证明,但对于事证头尾印证,因果呼应明显者,宜采用临床事实经验为操作准则,科学方面则留待后人日后研究再证明即可,不须要现在硬要强出头,以偏盖全)。

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看,更能明白:

譬如用白虎汤或石膏退热,做过两三年的中医都知道而且有经验,石膏一物,对大部分的发热而言,效果是确实的,近贤张锡纯对石膏的退热效用,也大加赞赏,证明其功效。但若是依现代药物分析呢?不少科学结论,都说无法证明石膏有解热的功效。你要信谁呢?如果科学结论是正确的话,那古今中医治过发烧都是骗人的,《伤寒论》中的白虎汤也是骗人的。在这边如果你相信科学的话,结论就是遇到发烧的案例时,马上举白旗投降,说:中医无法治发烧,请找西医。现在不少中医诊所,对外感发烧的答覆和反应,就是这样子。试问,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譬如风寒感冒初起,按照古药理的话,麦门冬、天门冬是有禁忌不能用的,这是因为风寒感冒初期用凉补并不恰当,容易恋邪。但依现代药理,并无这些说法,你要信谁的呢?临床观察到的,古代的经验总结才是事实。

譬如桂枝汤,如果和整个古理论相配套,很容易理解,桂枝〈传统辨证论治中,桂枝有六大功用→→和营(解散表风寒)、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的功用,这样整个系统是兜起来的,桂枝证脉浮缓而虚,对应的也是虚体感冒的人(偏气阳虚),使用古理论时,桂枝的六大功用是同时存在的,补中、通阳、行瘀这些功能,也同时促其和营(解散表风寒)。但如果照现代药理来解释,则缩小解释成扩大外周循环小血管发汗、故能解表,这样的概念是不周全的。

又譬如桂枝+乌梅+五味子,如果每味药的分量都一样,这在古中医的概念上,这种配置,乌梅、五味子会让桂枝发不了汗,换言之,乌梅、五味子会完全抵销原来桂枝要用来发汗的设定,可是现代的药理上,并没有研究出乌梅、五味子有这种效能,这样的认知参差,在用药上会踩入许多陷阱和迷思。

又譬如过敏性鼻炎,如果按西医医理来解释,这是一种体质,是无法根治的,今天中医又套用西医的解释来解释,那最终的答案,岂不是变成中医也无法根治慢性过敏性鼻炎(第条)?这种解释法,无法凸显出中医的优势何在?反而是扯后腿。

......

譬如这篇:变天,关节就痛﹖医师︰找不到根据(医疗新闻1),你要相信事实还是相信西医科学?变天关节就痛,这在中医痹症里面,是历代医论常被提到的一个客观、常见、而被记录下来的一个体征,一个事实,并用来当成用药的指导。今天你以西医科学为准,说科学找不到这个事实,所以不存在,岂不是这些天冷关节会痛的病人,全是骗子,而且既然不存在,当然也不用医了。

总之,学习中医应该以实用主义为主,若是某些西医体系已经完成的,取为我用诚属当然,但相反的,若是与事实观察或临床客观实据,明显不符合或有疑虑者,基本上就是先不取用,等过几年西医研究清楚或发展完备了,再取用不迟,宁缺勿滥取。

现今中医为什么会爬不起来?问题就是上面这些啊,不成熟的西医医理把原有的中医理论架构整个搞混乱了,互相冲突,让人无可适从,依科学说法是很科学,但实际上用起来,「有效率」低的一点都不让人觉得科学,新的规律尚未建立,旧的规律却急着丢掉,这是自废武功,挂名虽为科学,但科学也有已经成熟、尚未成熟的科学,大凡医学须以客观事实为准,如果科学实验做出相反的结论,应该回头省思,看是否科学实验的那边疏忽了,不宜贸然轻信。那如何才能提高有效率呢?就是如上面所说的,前后配套成熟的科学说法才取用,否则不要滥取。中医的效果要出来很简单,就是古中医脉证配上古中医医理医论,效果就出来了,就是「套方式的中医」,效果还是明显优于「西医式的中医」,如果行有余力,则再上升为「脉证式的中医」即可。

第31.3条药王脉学重要医理规则‥‥‥2补4攻原则‥‥补能恋邪→→→→但有2种情况,仍当先补为主,后再消息转换。虚人勿攻→→→→但有4种情况,仍当先攻为主,后再消息转换。

临证不难在于用药,而难在识证,识证又难在知虚实,虚实由脉症合参而得知,虚实既明,虚则当补,实则当攻,一定的道理也,但阴阳太极图的道理中,半面阴中必掺一点阳,半面的阳中也必掺一点阴,这是说明万事万物在大原则下必有例外,所有的中医规则,亦无法跳脱这条方程式。

多看诸家医案后,会发现虚则用补,实则用攻,诚然也,然亦有虚则用攻,实则用补,反其道而行者,其中虚虚实实,渺茫难测,虽云大匠教规则,不能教巧,然人命千金,生死反掌,岂无头绪规则,又教后学如何揣摩?下列明列各种虚实用药的转换点,俾稍有准则也。

补能恋邪的意思,是说邪气未尽,就壅下补药,则邪气往往会被补住,胶固不出矣。譬如外感未先除尽,骤下补药,外感反而牵延矣。补能恋邪→→→→但有2种情况,仍当先补为主,后再消息转换可也:

1.大气已脱、大脱血。

→→→→如产妇产后血晕,面色苍白,气浅欲昏厥,遇到这种时候,不管产妇是否有外感、是否恶露未尽,一律先用大剂补剂,盖先留命,留人治病也。

2.正气不堪支撑药物的使用。

→→→→发散剂、破血剂、利水剂等攻逐之剂使用的时候,当查脉、证二者,两样皆实,可用。有一样虚,是临界点,用当加补剂。两样皆虚,以补为主,以攻为辅。

1.疾病未过(如癌、结核‥‥‥)。

→→→→譬如感冒已经过了,但有气阴不足的地方,这个时候用补诚然无误,但譬如癌肿这种情况,末期虽是气阴两亏,但除非是已经形色俱败,完全不堪矣!否则仍当是以攻为主(譬如攻6分、补4分,但攻还是要略大于补),因为这个病尚未过去,那个肿块是根源,肿块一受压制,肿块所造成的诸样气阴诸伤,可恢复也。

2.已经成为第二次病机者无法挽回(如痰包、肿块,结石等有形物‥‥‥)。

诸虚所造成的第一次病机,譬如无力、手脚酸痛麻、肌腱发炎、短气‥‥‥用补可恢复也。但是第一次病机日久之后,所造成的第二次病机(如痰包、肿块,结石等有形物‥‥‥),已经形成有形物,用补已经无法挽回,会发现只是病机消除,不会再大起来而已,但肿块仍然存在。这种状况,必须要攻大于补才能消除,但病人体虚,怎么辨?所以仲景才用大黄庶虫丸,盖重药轻投也。

3.急症会致命的标症,如痰水蔓延不能呼吸、如腹水、二便排不出去。

二便排不出去会死人,是急症。虽病人虚,标不治则回天乏术矣!但病人甚虚,如何治?大剂参汤备妥(一两以上),先攻伐(劫痰、劫水、攻下),攻伐后气喘呼呼,两败俱伤,则进参汤,可稍安也,或两日一攻,或三日一攻,必先消掉大半的标物,才能转入正规治疗。

4.由外面忽然加临的病因,如撞伤后,形成之血块、水肿。

除非是伤重欲脱,才用上法的留人治病,否则,由外面忽然加临的撞伤瘀血之类,纵是虚人,受伤也只是局部,整体正气虽较虚,还是勉强可供支付运药,故以攻为主,略加补药可也。

这些也是第4.2.1条中说的复式立法和复式治则。

摘自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最新最佳最好的方法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weisuou.com/gwszd/80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