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所引起的禽类(主要是鸡)具有传染性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病群,大多数肿瘤都与造血系统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骨骼细胞性白血病、骨骼细胞瘤、血管瘤、肾真性瘤、纤维肉瘤、结缔组织瘤等。
本病病原为C型反录病毒科的禽肿瘤病毒,其对热的抵抗力弱但耐寒冷。50℃时8.5分钟即被灭活,-60℃下能存活数年而保持感染力,其在pH5~9较稳定,在此范围之外灭活率显著上升。
(1)流行特点
本病自然发生仅限于鸡,人工感染可使野鸡、鸭、鹌鹑等发病。4~10月龄的鸡发病最高。病毒可以通过粪便及唾液在鸡群间水平传播,但发病率不高;而通过种蛋垂直传播是鸡群感染的主要原因。带毒母鸡是主要传染源。母鸡的输卵管含毒量最高,带毒种鸡孵出的带毒雏鸡与健康雏鸡密切接触,可使病毒传播给整个鸡群。本病一般多为散发性,大批暴发的较少见。
发病季节多为秋冬、春季,与鸡的日龄有关。饲养管理不好,球虫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等可成为本病发生的诱因。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本病病型不同,所表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有差异,现就主要几种简述如下:
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这是本病群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人工感染潜伏期14~30周,自然感染发病的都在14周龄以上,性成熟期发病最高,4月龄以下及1岁半以上均很少发生。
病鸡临床无特异症状,仅表现一般全身性症状。冠和肉髯苍白、皱缩,偶见发绀,食欲不振,下痢,进行性消瘦,产蛋停止。腹部常见增大,可摸到肿大的肝脏和法氏囊。当发现这些肿瘤时,病鸡不久即死亡。
剖检肝、脾、法氏囊、肾、性腺、心、骨髓、肠系膜等器官都可见到肿瘤,特别是肝、脾和法氏囊。肿瘤有结节型,也有弥漫型,或两型混合。外观柔软、光滑、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很少见到坏死灶。结节型肿瘤从针头大小至鸡蛋大小,单个存在或大量分布,一般呈球形。弥漫型者整个器官均匀地增大,肝脏可比正常大几倍,色灰暗、质地脆,外观呈大理石样,偶尔也有坚实纤维化的。肝脏病变是该病的主要特征,俗称“大肝病”。脾、肾等器官变化与肝大体相似。严重的病例打开腹腔,可见各器官广泛存在肿瘤病变。组织学检查可见,构成这些肿瘤的多为原始发展阶段的淋巴细胞。
②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本型病例不多见。潜伏期从21~天不等。最初症状为精神委顿、全身无力、鸡冠苍白或发绀,随病情加重,出现虚弱、消瘦和腹泻,羽毛囊出血;严重贫血的病鸡,鸡冠变成淡黄色至白色,病程从几天至几个月不等。
剖检病鸡全身贫血,皮下、肌肉及内脏有小出血点。特征的肉眼病变是肝、脾、肾的弥散性增大,呈樱红色至暗红色,质地柔软脆弱;肝脏呈小的斑点状;骨骼增生、柔软呈水样,色樱红或暗红;有的病鸡脏器萎缩,骨髓色淡呈胶冻样。
③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自然发生的很少。临床症状与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相似。肉眼病变骨髓常坚实,灰红至灰白色;实质性器官常增大变脆,肝脏可能变坚实,有时有弥散性白色小结节,其他器官也可能见到。镜检可见血管内外有大量成髓细胞聚集,外周血液中成髓细胞可占血液细胞的75%。
④骨髓细胞瘤的主要特征是在骨骼上常见由骨髓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血管瘤的主要特征是皮肤或脏器表面形成血疱样血管瘤。
(3)一般诊断
依据病史、流行病学、症状和血液、组织镜检综合分析;如鸡群在4月龄之后,如有少数鸡持续性消瘦、冠髯萎缩、药物治疗无效,则可剖检数只,观察肝、脾、法氏囊等器官的变化,一般可做出诊断。
(4)鉴别诊断
主要与鸡马立克氏病注意区别,从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上不难鉴别,详见前面鸡马立克氏病一节中的鉴别诊断。
(5)防控要点
①防止病的发生
本病目前无有效疗法,也没有疫苗供免疫接种,加强对鸡舍、孵化、育雏等环节的消毒工作,特别是育雏期要进行隔离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