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硬化寿命
肝萎缩介绍
面部萎缩治疗
肝腹水肝萎缩
肝萎缩诊断
肝萎缩病变

何建国ldquo玻璃苗rdquo

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陈宏霖、蔡丹燕

4月12日,《农财宝典》对“玻璃苗”现象的报道,引起了业内广泛热议。“玻璃苗”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在《农财宝典》的一次投票中显示,投票数最多(票占36%)的是“一种新的病毒或细菌导致”,投票数第二(票占29%)的是“可能是弧菌导致”。

到底是不是一种新的病毒或者细菌更是在业内争论不断。据记者调查,目前业界人士更倾向于认为是细菌类病原感染,因为有些蛭弧菌和抗生素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而这些手段通常对病毒病不起作用。事实上,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对“玻璃苗”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和调研工作,何建国是怎么看待业内人士的一些观点的,“玻璃苗”的研究有哪些新的进展?为此,《农财宝典》记者采访了何建国。相关阅读:

▲何建国,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

《农财宝典》:今年“玻璃苗”横行,排苗无数,业内人士非常关心关于“玻璃苗”的研究进展,目前进展到哪一步了?大概何时能正式发表论文?

何建国:我们在凡纳滨对虾“玻璃苗”中发现了新的小RNA病毒,对体重约5凡纳滨对虾和虾苗进行了人工感染研究,人工感染结果表明,该病毒7天内会导致50%左右的虾苗发病,呈现玻璃虾苗症状,对5g左右的对虾虾感染性弱,少量个体出现临床症状,会缓慢死亡,并且在被人工感染的对虾中检测到小RNA病毒,也分离到了病毒粒子。在自然发病的“玻璃苗”中也分离出了很多细菌,PCR二扩技术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NV)、肝肠孢虫(EHP)等也呈阳性,根据以往对上述3种病原的研究,PCR一扩技术不能检出,PCR二扩技术检出说明“玻璃苗”携带的WSSV、IHHNV和EHP少,不是“玻璃苗”发生的主要病因。目前“玻璃苗”中还发现了一些细菌正在进行鉴定等,应该很快就有结果。

《农财宝典》:您是如何发现新的小RNA病毒,这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何建国:今年3月初,有一个饶平虾苗场向我们反馈标粗淡化苗大面积死亡,饶平是标苗的集中地,年生产虾苗约亿尾。接到消息后,我们团队前去调查取样,发现那里约70%的标粗淡化场发生了“玻璃苗”。我们团队对亲虾、发病虾苗、未发病虾苗等都进行了采样,回到学校就马上进行研究。疫情期间人手少,我们一方面做病毒组研究,另一方面做人工感染和病原分离纯化工作,在病虾中发现了很多人类未知病毒,最后我们研究发现了小RNA病毒是“玻璃苗”发生的主因。该病毒普遍存在于发病样品中,在发病虾苗中丰度最高,然而我们提纯了病毒粒子,做了2次人工感染。第一次是针对5g左右的凡纳滨对虾,感染5天后发现虾出现了类似的症状,但死亡率并不高。第二次,针对1cm虾苗和体重5g左右的对虾进行人工感染,5天后50%左右虾苗出现的“玻璃苗”病症,5g左右的对虾和第一次感染情况类似,综合分析该RNA病毒是“玻璃苗”的主要病原。

《农财宝典》:近期,南方“玻璃苗”排苗问题减少,北方育苗业却因此而大量排苗,这能说明什么问题?“玻璃苗”问题是否会成为常态?

何建国:我们也了解到相对密度低的标出淡化虾苗和水体环境控制好的苗企,发生“玻璃苗”的情况比较少,推测该病毒感染发病与密度胁迫、温度、条件致病菌胁迫及环境理化因子胁迫有关。温度可能是该病毒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近期南方气温升高可能是“玻璃苗”减少的原因,北方4月份水温相当于南方3月初的水温,虾苗受的胁迫越大发病率也会越高。有些亲虾我们检测是有携带该病毒,但是含量很低。我们推测该病毒亲虾传染给虾苗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们了解1个培苗场培苗用的水水是经过严格消毒的,不太可能通过水源感染。事实上,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几年前的对虾样本数据,就有这个病毒的存在。但是那时的含量比较少,这几年在增多,今年大规模暴发了。

《农财宝典》:不少育苗从业者认为“玻璃苗”是细菌感染,因为他们发现有些抗生素和蛭弧菌等药物有治疗效果,甚至有人反馈“玻璃苗”占比达4成的还能治愈。您怎么看待这个推论?是否存在病毒与细菌共同感染的情况?为什么?

何建国:我也了解到有些苗场长期用一些药就不会发病,甚至能够治疗,说明大概率是存在细菌感染。从我们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和上述已经提到的该病毒致病与温度、密度、环境等有关,综合分析认为是继发细菌感染,因为我们之前的小RNA病毒感染实验去除细菌做的病毒感染实验,细菌应该是加速了病症的发生,推测小RNA病毒感染是前提条件。这次“玻璃苗”病原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细菌。

《农财宝典》:关于小RNA病毒的检测以及整套防控体系应该如何搭建?

何建国:目前根据我们对其他病毒研究的防控技术来看,对病原的净化依然是最有效的手段。首先,将这个新病毒纳入到当前的SPF苗种的生产体系中。目前业界只有我们实验室有该病毒的检测方法,待我们申请专利后便会公开,现在有几家苗企送样到我们实验室检测。其次,水体是否携带该病毒还不能确定,养殖水源需要二级消毒处理,如果只是一次消毒,水体中的的细菌、卵等生物可以杀死,但是它死后体内的微生物很难杀死,只有把它沉淀后再次消毒才能做到彻底。第三方面,饵料也很关键,虾片一般问题不大,但丰年虫是否携带也需要进行检测。最后,管理也非常重要,比如工具不能交叉使用等等各个细节都要做到位。

《农财宝典》:不少业者反馈,海区养殖生蚝牡蛎过量,其分泌物对海水污染大,同时还大量吸引了海水元素,导致海水元素失衡和缺乏,对养虾业损害很大,也是暴发“玻璃苗”的根本原因之一。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何建国:我认为这个不是主要问题。海水每天因洋流和潮汐交换量比较大,海水元素不会因为养殖牡蛎而减少,比如,海水中存在大量的钙、镁等元素,相对而言养殖的牡蛎只能吸收极少量的海水钙镁,不可能改变海水的钙镁浓度。牡蛎在海区中以藻类为食,排泄粪便,不会产生大量的分泌物,粪便在水体交换弱的地区可能会造成富营养化,不应该是此次“玻璃苗”发生的主因。

《农财宝典》:选育技术在提升,育苗技术在提升,生物防控意识在增强,但原有的病原仍未杜绝,如今又增新病毒,似乎生物防控体系的建设赶不上新病原的增加,是否有一种更快捷的方式抵御新病原?

何建国:生物防控技术在我国对虾养殖病害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对虾白斑综合征10年前养殖者根本没有防控技术,处于无计可施的状态,采用SPF虾苗和生物防控技术,白斑综合征已经可以做到可防可控。从大面积的调查来看,使用了无特定病原(SPF)虾苗和生物防控技术的池塘养殖模式凡纳滨对虾养殖成功率提高30%以上,目前工厂化养殖模式已经离不开SPF虾苗,未来要将新发现的病原纳入到SPF苗种生产体系中,对苗种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SPF虾苗、病害生态防控技术和工程化养殖模式将是未来对虾养殖的重点方向。

《农财宝典》:今年养虾的病害也十分严重,广西北海发病率超8成,同时阳江、台山、大鳌、汕尾等地发病都十分普遍。您觉得主要的问题是出在哪些方面?

何建国:今年3月底4月初,我和团队成员2次去大鳌了解养殖对虾发病情况和取样检测,了解到的情况是春节前大鳌对虾养殖比较好,但是春节后投苗的发病比较严重。实际上,春节后投苗的养殖对虾出现了2次疫情,一次是养殖30天左右,养殖池塘出现对虾红体和在水面“漂游”,这是典型的白斑综合征症状,说明第一次疫情以白斑综合征为主,第二次疫情,是3月份到4月初,我在现场就看到了有的池塘养殖对虾发生了白斑综合征,有的池塘发生了十足目虹彩病毒病,有的池塘发生了肝胰腺坏死症,3月和4月初,大鳌养殖对虾发生的病害不是单一的十足目虹彩病毒病。检测结果与现场观察结论一致。发病主要原因有四个,一个是春节后优质的SPF虾苗供应不足,养殖者又急于投放虾苗,使用了大量的非SPF虾苗,致使白斑综合征和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爆发流行;第二个原因是,气温回升,3月-4月气温和水温不稳定,没有等到气温相对稳定时期放苗,导致肝胰腺坏死症的发生,我已经呼吁近20年,在南方,没有保温的养殖模式,不要在气候不稳定时期(一般是清明前)投放虾苗,在一年养殖一茬的地区效果比较明显,但在一年养殖二茬或多茬的地区,养殖者为了多养一茬,养殖者不遵循环境稳定放苗的建议,效果不明显;第三个原因是,一年多茬养殖没有处理池塘,池塘中累计的病原和沉积的有害物质在如水温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造成养殖对虾发生肝胰腺坏死症;第四个原因是,对重要的传染性病害防控技术掌握还不够精准,如我问1个养殖对虾发生白斑综合征的养殖者,他们说有放草鱼防控白斑综合征,15亩放70尾,我们的技术标准是一亩投放规格0.5kg-1kg的草鱼20-60尾才能有效防控白斑综合征。举例来说,一个区域应该有10个摄像头才能监测到全部区域,如果只设置1个摄像头就无法覆盖全部区域,不能达到有效监控的效果。有些养殖者投放了鱼类,但鱼类规格太小,也不能起到防控白斑综合征的作用,好比让1个小孩去抓成年小偷一样。经过这几十年的研究,养虾不再是一笔糊涂账,理论已经很清晰了,相应的养殖模式和技术也比较成熟,关键是怎么把这些技术用到千家万户,让养殖户把虾养好。“玻璃苗”多发于P5小苗拿回来2-3天,出现个别虾苗空肠空胃肝萎缩,全身呈透明色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归农财宝典(ncbd)所有,作者: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陈宏霖、蔡丹燕,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期编辑:Young昂(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weisuou.com/gwsbb/52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