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针灸治疗晕厥,应主选(单选)
A.任脉及手少阴经穴
B.督脉及足太阳经穴
C.任脉及足阳明经穴
D.督脉及手厥阴经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晕厥是以突发而短暂的意识丧失、四肢厥冷为主症的病证。其发生与暴怒惊恐、跌仆创伤、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脑,涉及五脏六腑,与心、肝关系尤为密切。基本病机是气机逆乱,神窍受扰,或气血不足,脑窍失养。治疗宜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选其主穴水沟、内关、涌泉;水沟属督脉穴,督脉入络脑,取之有开窍醒神之功;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以调心气,苏心神;涌泉可激发肾经之气,最能醒神开窍,多用于昏厥之重证(D对)。
02
针刺治疗风寒阻络型面肌痉挛加(单选)
A.内庭
B.太溪
C.大椎
D.风池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面肌痉挛的主治法为:舒筋通络,息风止痛。风胜则动,翳风为主穴之一,风池具有祛风散寒作用,故取翳风、风池、攒竹、风府息风止搐。故选D。
03
热痹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单选)
A.肾俞、关元
B.大椎、曲池
C.内关、合谷
D.膈俞、血海
E.阴陵泉、足三里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热痹指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等,大椎、曲池可清泻热毒。故选B。
04
痛痹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单选)
A.阴陵泉、足三里
B.风池、风府
C.大椎、曲池
D.肾俞、关元
E.膈俞、血海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痛痹又指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肾俞、关元可温补阳气,祛寒外出。故选D。
05
坐骨神经痛有气滞血瘀者,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单选)
A.大肠俞
B.大椎
C.膈俞
D.委中
E.环跳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本题题眼为“气滞血瘀者”,膈俞为血会,有活血化瘀作用。故选C。
针灸学
第五章针灸治疗各论(二)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4道)
第一节内科病证
考点六:面瘫的经络辨证、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1.经络辨证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而口颊部则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
2.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翳风
[配穴]风寒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证加曲池、外关;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鼻唇沟浅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攒竹、申脉(或昆仑)。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昆仑行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方义分析]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可疏调面部经脉,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取“面口合谷收”之意。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主穴的记忆:局部取穴,眼部为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口颊部为颊车、地仓;远端取穴为合谷、昆仑。
考点七:痿证的经络辨证、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1.经络辨证
[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1)肺热伤津型:兼见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型: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微肿而麻木不仁,或足胫热感,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3)脾胃虚弱型: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神疲乏力。
(4)肝肾亏损型: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2.基本治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
上肢: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颈、胸部夹脊穴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太冲。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操作]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肢体穴位可加用灸法,亦可用电针。大椎、尺泽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分析]阳明经多血多气,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硫通经络,调理气血。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又与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脏腑背俞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三阴交健脾益肾、濡养筋脉。筋会阳陵泉,可疏调经筋。
考点点拨
此考点较为重要,可与中医内科部分痿证中的内容相结合,理解记忆。
考点八:中风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忻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调神导气,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足三里;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解溪;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方义分析]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脾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百会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分析]内关调心神,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息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考点点拨
中风中经络和中脏腑都会用到内关和水沟两穴。合谷与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趣味记忆:中脏内关与水沟;中经委尺更三极。注释:中脏腑—内关、水沟;中经络—内关、水沟、委中、尺泽、三阴交、极泉。
考点九:眩晕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丰隆、中脘、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眩晕重症可每日治疗2次。
[方义分析]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抑肝阳。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2)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补肾益精。以足少阳经、督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志室、悬钟、三阴交。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用补法。
[方义分析]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以治本。足三里补益气血。风池用补平泻法,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
考点点拨
头痛和眩晕的基本处方都会用到风池和百会两穴,可对比记忆。重点掌握主穴内容。
青医说
用心做中医在线教育
■■■■
编辑:棉花糖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